彆強迫自己積極樂觀!有時候也該接受消極、放棄希望
編者按:本文作者Robert Bateman,原文標題Don』t Think Positive。
1952年,Norman Vincent Peale出版了《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一書。Peale的工作與精神分析不同——精神分析痴迷於紊亂和神經症——他更推崇樂觀的力量。「當你抱著最好的期望時,你就會在腦海中釋放出一股磁力,根據吸引力法則,這種磁力往往會把最好的東西帶給你。」
Peale傳達的信息意味深長、影響深遠——基督徒會在逆境中祈禱,以及對感激命運。Donald Trump把自己得以從災難性破產中脫身歸功於Peale的哲學。Oprah Winfrey、Beyonce和Jim Carrey都是「吸引力法則」的擁護者——他們相信積極思考本身就能帶來積極的事情。
2005年, Rhonda Byrne的《The Secret》一書將Peale的想法擴散給了更為廣泛的大眾。Byrne闡釋了吸引力法則,提出了實現物質成功的三步法:要求、收穫和相信。這本書的總銷售額再加上《The Secret》的電影總票房,共超過了3.5億美元。
有很多人把物質上的成功歸功於積極的思考。但肯定還有更多的人,儘管他們對自己夢寐以求的頂層公寓和豪華遊艇朝思暮想,卻從未真正得到過它們。
Rhonda Byrne或Oprah Winfrey可能會說——嗯,這些人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但你卻沒有辦法證明他們是錯的。但這種對消解消極想法的觀點有時會讓人覺得頗為牽強。
Oliver Burkeman在他的《The Antidote》一書中描述了他深入此類「樂觀自救」文化的經歷。他參加了一些大型的會議,參與者們在會議上大聲念出積極的咒語,把消極的思想拋到九霄雲外。
但是如果別人告訴你不要去想某些事情,這樣可能有問題。我自己也試過——當我試著不去想北極熊的時候,北極熊立刻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這就是大腦的運作方式。
接受消極
幻想最好的情況卻不對任何可能發生的不好的情況進行任何理性評估是一種潛在的危險的心理策略。Burkeman認為,通過關注消極的想法,至少在面對最壞的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消除它對我們的某些影響。
這似乎有點風險。你敢嗎——那些積極的思考者表示,如果我讓這些想法潛入,我感覺自己的正能量就全沒了。如果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賺不了一百萬,這樣的想法就算只有一瞬間,我也給自己帶來了不良影響。
但事情並不總是按計划進行,我們對生活的掌控可能比自己感覺的要少得多。而且,就像任何在冥想中試圖「清空大腦」的人都會說的那樣——我們其實根本沒法控制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人需要數百個小時的冥想練習,才能讓思緒停止幾秒鐘。 Robert Wright在其2017年出版的《Why Buddhism is True》一書中探究了這一現象,聲稱「不是大腦創造了思想,而是大腦接收了思想。」
考慮到我顯然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所以最好的方法沒準是不要在消極想法出現的那一刻就扼殺它們,而是觀察它們,探索它們,接受它們。這給了我一個評估這種想法有效性的機會——我是否正面臨著一件真正令我擔憂的事情?或者我大腦的某個部分正充斥著瘋狂的想法?
放棄希望
相對於毫不含糊的樂觀主義,現實主義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斯多葛學派幾千年來一直以這種方式思考。羅馬哲學家Seneca認為,希望和恐懼密不可分——「不再有希望,也就不再有恐懼。」
放棄希望聽起來很糟糕,這與我們所學的一切都背道而馳。希望被認為是靈魂之錨。它是Barack Obama 2008年的競選口號,它是Nelson Mandela的「有力武器」。
但是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一種解脫。我們對積極變化的持續渴望會讓人上癮。想像事情可能會好起來會讓人興奮不已。但它也會分散我們對生活本真的欣賞。
儘管斯多葛派拒絕樂觀主義,但他們並不提倡悲觀主義。事情可能會改變,也可能不會。斯多葛學派的人認為自己能真正控制的是對這些事的反應。
如果我認為自己永遠也做不到呢?也許有壞事發生;也許事情從未真正好轉。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下相處得很好。如果我的整個存在都圍繞著我想要獲得巨大成功的決心,沒能達到那些高期望只會更加痛苦。
腳踏實地、思路清晰地檢查自己的希望和期望是否符合現實大有益處。我可以一直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工作,但同時也要有應急計劃。
接受死亡
不管我的想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死亡這件事我都無法逃避。有些人假裝這不是真的。有些人假裝不在乎。但死亡終究會來。
存在主義哲學學派的一個重要信條是,接受死亡是充分生活的必要條件。Martin Heidegger說:
「如果我把死亡納入自己的生活,承認它,正視它,我就會從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成為我自己。」
對於Heidegger來說,接受存在的短暫和死亡的現實對於真實地生活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對必然而來的事物常懷焦慮或恐懼,以便正確地融入生活現實。
焦慮和恐懼聽起來非常令人沮喪。但是存在主義關乎自由和選擇。接受存在的現實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創造出自己的意義。不斷地給自然界不愉快的一麵粉飾光澤才令人窒息。如果我們忽略了太多關於世界的東西,我們怎麼能真正自由地生活呢?
找到平衡
接受消極,放棄希望,接受死亡——我承認這聽起來很殘酷。但這不是犬儒主義的教條。承認消極並不意味著悶悶不樂或沮喪。這也意味著蓬勃發展。
許多經歷過嚴重疾病、瀕臨死亡的人會表示自己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假裝一切都很好。因為他們經歷過苦難,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存在有限的本質。
生活可以是美麗的。但欣賞這種美的同時也要承認它同樣可能是醜陋的。我可以感恩,興奮,快樂。有時候我也會難過,但我不會對自己生氣。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豐厚資本譚群釗:體育領域的獨角獸會誕生在哪裡?
※東盟國家Fintech崛起的5大要素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