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學良殺楊宇霆後送去一副輓聯,暗示出楊宇霆非死不可的真正原因

張學良殺楊宇霆後送去一副輓聯,暗示出楊宇霆非死不可的真正原因

原標題:張學良殺楊宇霆後送去一副輓聯,暗示出楊宇霆非死不可的真正原因


少帥張學良是典型的軍人性格,他自詡敢作敢當,從不後悔。但是他晚年重獲自由,在口述回憶錄時卻直言:我畢生做錯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殺了楊宇霆。張學良一生中的敗筆,除了「丟東北」和「失熱河」,就屬「錯殺楊宇霆」了。而且,「丟東北」和「失熱河」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錯殺楊宇霆」的後果。因為,如果有楊宇霆在,東北沒那麼容易淪陷,熱河也沒那麼容易失守。


因為錯殺了楊宇霆,張學良本人、東北軍乃至整個中國都付出了慘痛代價。那麼他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張學良寫給楊宇霆的輓聯里找到答案。

張學良雖然殺了楊宇霆,卻給了他極大的死後殊榮,不但善待了他的家人,還親自攜夫人參加了葬禮,送去了一副文采斐然、寓意深刻的輓聯。


上聯是: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下聯是:凄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上聯引用的是《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馬謖剛愎自用,街亭失守,蜀國因此陷入險境,諸葛亮為了正人心、揚軍威,迫不得已殺馬謖。張學良引用這個典故,原因有三。


第一,暗指楊宇霆囂張跋扈,目無長官,有錯在先。楊宇霆是張作霖生前的頭號「軍師」,不可否認,他既有能力又有忠心。但是,張學良掌管大權後,他確實倚老賣老,經常教育甚至指責張學良,這讓自幼心高氣傲的少帥非常不爽。


第二,楊宇霆阻礙國家統一,與三國時期的割據情況相似。這件事具體指的就是1928年末的東北易幟。張學良決意服從國民政府,實現國家和平統一,但楊宇霆堅決反對。

楊宇霆此舉,對張學良、對奉軍其實都是正確的決定。因為張作霖與張學良失敗的本質原因都是揮兵入關,導致東北空虛,給了日本趁虛而入的機會。如果張學良聽楊宇霆的,坐鎮關外,安心當個東北王,他的結局會好很多。


但是,這在民族大義上卻是不正確的。畢竟,個人利益和軍閥利益應該讓步於國家利益,和平統一才是當時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第三,表達張學良的無奈和悲痛。諸葛亮殺馬謖是被逼無奈,張學良殺楊宇霆亦然。他剛剛二十幾歲就成為執掌一方的封疆大吏,手下很多人都是不服的,所以他必須殺人立威。而殺了最不服他的楊宇霆,自然是最佳選擇。


再看下聯。


下聯的前半句「凄絕東山零雨」出自《詩經》,烘托的是一種凄涼的意境,表達了張學良的悲痛心情。

下聯的後半句「終憐管叔誤流言」引用的是周公誅管叔的歷史典故。周公誤信流言,錯殺了管叔,張學良用此表達了內心的悔意,也順便把自己抬舉成周公。


那麼張學良是否真的聽到了什麼流言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傳播流言正是日本人。


當時,日本人因為忌憚楊宇霆,,所以有意挑撥離間,送給張學良一本《日本外傳》,旁敲側擊將張學良比作豐臣綉吉,將楊宇霆比作篡位的德川家康,暗示張學良應該殺掉楊宇霆,以絕後患。


張學良殺楊宇霆後,深感自己可能是上了日本人的當,所以寫出此聯,表達悔意。

「囂張跋扈,目無長官」「阻礙國家和平統一」是楊宇霆非死不可的原因,「錯殺棟樑」「聽信流言」是張學良後悔殺楊的原因。張學良寫給楊宇霆的這副輓聯里,確實是信息量巨大,細讀之後方知其中玄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她6歲當皇后,8歲父族被滅,24歲母族被滅,熬死三代皇帝壽終正寢
明明是亡國之君,崇禎為什麼會備受推崇?答案在他的12字遺言里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