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怎樣做飯?漢代灶台講述古代餐飲故事

古人怎樣做飯?漢代灶台講述古代餐飲故事

原標題:古人怎樣做飯?漢代灶台講述古代餐飲故事


爐灶的出現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釋名·釋宮室》說:「灶,造也,創造食物也。」《漢書·五行志》說:「灶者,生養之本。」灶同火膛相比,密閉性能更好,更能提高烹飪效率,節約能源。


漢代盛行著「以生事死」的觀念,如王充《論衡.譏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見生人有飲食,死為鬼當能復飲食,感物思親,故祭祀也。」


灶在漢代隨葬墓中發現較多,普通的為一眼灶,複雜的多至數眼。灶面上一般模印庖廚工具與雞鴨魚肉等食物,側面有人物、龍虎怪獸、庖廚等內容。



漢代墓葬里陪葬的陶灶形態各異,從灶形上來看,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馬蹄形、拱形等,從胎質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紅陶、黑陶、綠釉陶、黃釉陶、絳釉陶、覆彩陶等,灶門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單眼、雙眼、三眼甚至多眼。灶面裝飾內容也非常豐富,通常模印有雞、鴨、魚、肉、鱉等各類食物以及碗、盤、刀、鉤、鏟、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龍虎怪獸、庖廚等。造型生動寫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了解到漢代人所吃的食物已同今人無差別,飲食方式和我們別無二至,漢代廚具更為多樣化,看來漢代炒已經非常普及了。


2018年4月,鞏義市東區一建設項目工地漢墓發掘出土石灶1件,該灶造型獨特,為鞏義地區歷來罕見。



該灶通體為砂石,長54cm,寬28.5cm,高20cm。為不規則狀,似船形。整體分為灶和灶前平台兩部分。灶前平台四周有護欄,外側有菱形線刻。灶高出灶前平台14cm,灶面由灶台、煙擋、煙道三部分組成。灶擋為梯形,臨灶檯面陰刻人首圖案。灶尾上翹,灶兩側陽刻兩排寬豎紋將兩側面各分為三部分,內部鑿細密橫紋。灶門為長方形,灶膛內部鏤空,底部有梯形石塊填充。灶底部有四足。





灶擋陰刻人首圖案

灶模型在漢代流行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有兩點:其一,大土地所有制經濟的盛行,豪門大族在社會上佔據重要的地位,由於講究事死如事生,死後隨葬大量的模型明器來奢求在陰間的富貴生活,灶為「生養之本」,灶模型便大量地出現在墓葬中;其二,漢代社會祭灶思想盛行,也促進了灶的流行。


看著這些形態多樣的灶和那些灶面上的豐富食品和各種加工工具,似乎可以想見到,當時那灶內熊熊烈餡,灶台上烹炒出的陣陣香氣,伴隨著那灶煙而瀰漫於整個庖廚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對比,哪一個時期最強大?
《史記》記載春秋十二諸侯,為何內容中卻有14國?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