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動物是否具有藝術行為?它們是否認為自己是在「創作」

動物是否具有藝術行為?它們是否認為自己是在「創作」

動物是否具有藝術細胞?,它們的一筆一划到底是「藝術創作」還是隨意「塗鴉」。

大約40年前,一場特別的畫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視覺衝擊:一組由黑猩猩親手繪製的抽象畫給觀賞者帶來美的享受

這些由動物創作的繪畫不僅向人類展示了屬於動物們的。「藝術世界」,同時引發了一場熱鬧非凡的爭論——動物是否具有藝術行為?

其實,除了黑猩猩以外。大象、海豹等動物也會使用不同的顏料畫畫,甚至有些動物園已經開始出售動物們的作品,並將收入的資金投入到動物園的各項動物保護計劃中

那麼,動物的這些行為真的可以稱之為「藝術創作」么?我們是真的喜歡這些繪畫作品,還是因為我們喜歡這些可愛的動物,才覺得它們的所謂「畫作」很有趣。我們如何判斷這些一筆一划的行為是藝術,或者僅僅只是隨意的「塗抹」?動物作畫是否出於藝術創作的動機?它們是否真的有審美能力?除了繪畫之外,動物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藝術行為」?例如鳥類的鳴唱,在我們聽來有時會像一首樂曲,那麼鳥類是否也覺得自己是「歌唱家」。。

當動物作畫的時候,它們究竟看到了什麼?

動物行為學家發現,很多動物都可以在生活中創造出許多新的行為方式,如日本獼猴會在吃土豆前清洗掉上面的泥土,蜜蜂等動物可以利用符號的方式進行溝通,一些動物在發現天敵接近時會通過特定的叫聲警示同伴,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可以通過一定的行為來表達它們的喜怒哀樂並傳遞多種訊息。這些形式多樣的動物行為都表明:動物具有主觀的意識。

儘管如此,所有這些還是不能證明動物具有藝術創作的能力,不能表明它們可以用「藝術的眼光」來欣賞自己的畫作,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並通過這些繪畫表達它們自己的意念。所以,當我們給動物園的大象或研究所的黑猩猩提供了一隻畫筆和一塊畫布後,它們創作出的繪畫對它們自身來說未必就是一件藝術品。

判定動物的畫作是否為藝術品的第一步,就是耍弄清動物到底看到了什麼。假如一隻看起來善於使用各種繽紛色彩的動物其實是個色盲,或者僅能識別幾種顏色,那麼我們就可以認定其「創作」其實只是無意的「塗鴉」,碰巧又為我們人類喜歡上了而已。

大象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鼻子捲住畫筆沾上不同色彩的顏料,再通過鼻子的自然擺動,一筆一筆刷在帆布上完成的。

每一頭大象顯然都有自己的「繪畫風格」,因為每一頭大象鼻子擺動的方式及力度都不盡相同。但是,研究證明。大象識別顏色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和人類一樣精細。最近,橫山昭三博士和他在埃默里大學的同事在對大象視網膜感光細胞中的視色素進行測試後發現,大象其實只具有兩種視色素,而人類則有三種視色素(紅色、綠色及藍色視錐細胞)。因此,大象更像一類被稱之為「綠色盲」的人類患者,這類患者普遍缺乏一種視色素,其分辨的顏色範圍明顯少於大多數具有正常色覺的人類。雖然科學家目前尚未對大象的色覺進行相關的行為學測試,但我們知道,人類的「綠色盲」患者只能識別三原色中的兩種一藍色和黃色,對中間的過渡顏色則完全辨識不清。當三原色中的黃色和藍色混合後,這些人只能看到白色或灰色,或是黃色和藍色這兩種基本色調中的一種,而具有正常色覺的人則能看到四種基本色(藍,綠,黃,紅)以及中間的各種過渡色。

大象只具有兩種視色素,這與它們在白天及夜間都要活動有關。這種特殊的視覺使得它們即使在夜間也能看清周圍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大象以「犧牲」看到更多色彩為代價,換來了即使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包括夜間以及晨昏時期)也能清晰視物的本領。

與此類似的還有犬類動物。雖然現今大多數家庭中的寵物狗都習慣於在夜間睡眠,但其實在野生狀態下,它們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夜間活動,而犬類恰恰也只有兩種視色素,因此它們也只能識別藍紫色和沙黃色,而不能識別這兩種顏色之間的過渡色。犬科動物的眼睛可以看清距離較遠的物體,但無法很好地聚焦在距離很近的物體上,它們無法看清任何距離它們0.3~0.5米的物體。犬科動物主要依靠嗅覺識別物體及其他動物。如果讓它們用牙齒咬住一隻畫筆在帆布上作畫,它們是不可能看清楚所畫的內容的。因此,將它們的「繪畫」行為歸結為純粹的「視覺表達」明顯缺乏科學依據。

人工飼養的海豹也被訓練使用不同的顏料創作「繪畫」或「書法」,但事實上海豹是純粹的色盲,它們的視網膜細胞中只含有一種視色素——綠色。海豚和鯨魚也是全色盲,其視網膜細胞中只有綠色圓錐細胞。

因此,對於這些動物的繪畫,我們不能僅從人類的角度去欣賞,而應該站在這些動物的立場上,將各種色彩簡化,還原成動物眼中真正的「顏色」,也許這時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些畫的「藝術性」明顯降低了。對於色覺有限的動物的那些看上去色彩斑斕的繪畫作品所表達的意思,並不像我們人類想像的那麼豐富多彩。如此來看,有關動物可以識別各種顏色並有目的地選擇顏色作畫的說法,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動物都是「色盲症」患者。一些動物能看到的色彩範圍和我們人類是類似的,黑猩猩就是典型的例子;

還有一些動物能分辨的顏色甚至比我們人類還要精細,如大多數鳥類就具有四種視色素,人類都很難想像鳥類那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一些鳥類的行為方式也充分證明了它們擁有自我意識,甚至可以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烏鴉可以追隨其他鳥類或人的目光去看看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大家的興趣,而生存在新喀里多尼亞島的一種烏鴉,不但會使用工具探測昆蟲在樹木上造成的缺口,而且還會自己製造這些工具,甚至還可以使用喙從棕櫚葉上切割出特定的探測工具。

事實上,經過馴化的烏鴉確實可以使用畫筆作畫。一隻名為「沃龍」的俄羅斯烏鴉會用喙叼住畫筆作畫,它也一定能分辨畫布上的所有顏色。有鑒於此,我們至少不應該對鳥類的藝術欣賞能力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動物在作畫時究竟想表達什麼?

的確,大象、海豹及其他一些動物在經過人類訓練後可以完成繪畫,但它們真的能利用這些畫作表達自己的意思嗎?

要想找到答案,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問問這些動物,讓它們親口述說自己到底畫了些什麼。顯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教會動物用手語進行溝通,或者訓練它們用特定意義的詞或符號來表達意圖。

如果經過學習的動物可以告訴我們它們到底畫了什麼,或者說如果這些繪畫作品與任何實際的物體存在一定的聯繫,那麼我們就可以確定這些繪畫是否是動物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

著名黑猩猩莫亞被教會通過一些姿勢及符號表達自己的意圖。例如當人向它描繪鳥的樣子後,莫亞就可以大致繪製出鳥的身體和翅膀。莫亞畫出的鳥甚至可以和人類早期的岩畫相媲美。

可可也是一隻非常著名的大猩猩,它經過培訓已經可以用手語表達自己的一些意思。它也曾繪製出一隻長有翅膀的「鳥」,儘管這隻「鳥」看上去長了太多的翅膀。可可能通過溝通表達自己的繪畫意圖,並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因為它可以用手語充分表達自己的「瘋狂」、「悲傷」、「受傷害」等想法和感情。另外,一隻經過語言訓練的大猩猩邁克也會有選擇性地使用各種色彩。當人們給它提供了各種顏料時,它只從中選擇出黑和白兩種顏料繪製了一幅它稱之為「蘋果追逐」的圖畫,「蘋果」是它為畫中一隻黑白相間的小狗所起的名字。

人類進行各種藝術創作是為了享受其中的樂趣,現在看來,繪畫同樣也能給一些動物帶來愉悅的感覺,因為通過這些繪畫行為,動物園內的動物往往能減少來回踱步、重複擺頭、自我傷害等「刻板行為」,而這些行為的減少恰好表明了動物壓力的減少。

也許當黑猩猩們欣賞自己的畫作時,確實是得到了一些樂趣。動物學家莫里斯博士通過觀察發現,當一隻黑猩猩被人阻止無法完成自己的作品時,它便會大聲尖叫以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沮喪。而在得到畫筆和顏料後,一隻一歲至兩歲大的黑猩猩會立即本能地開始塗抹,這種行為並不是需要通過人工誘導後才會具有的條件反射行為。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恰好也是人類小孩子開始學著塗鴉的時期。隨著黑猩猩年齡的增長,它們的塗鴉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就像人類的小孩一樣,但是兩者藝術性發展的終點還是有所不同。當黑猩猩的繪畫內容看起來還和人類小孩最初的作品一樣雜亂、無實際形態或無明確主題時,黑猩猩的「藝術細胞」就停止了進步,而人類的小孩子則會繼續學著畫一些更容易辨認、更容易被人理解的內容。

鳥類的鳴叫到底是歌唱還是說話?

對於人類來說,鳥類的鳴叫很像是一種音樂。那麼,鳥類的鳴叫以及其他動物的叫聲對它們自身來說也是「音樂」么?

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科學家發現從低等的哺乳動物到人類都具有廣泛的認知能力以來,他們一直都在探究動物的各種行為的目的性。不過,鳥類被認為智力不如哺乳動物,更比不上哺乳動物中智力最高的類群——靈長類,因此鳥類的行為學並沒有受到更多的關注。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突然意識到許多鳥類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它們也許懂得自己鳴唱的歌曲中的音樂元素。虎皮鸚鵡

就具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它們的聲音中具有共振、正弦波、和弦以及四分音符等多種音樂元素,它們可以精準地區分和辨識這些聲音特徵,它們甚至可能具有極強的音高辨識能力。

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鳥類通過聽覺反饋神經傳導機制,可以將聽到的聲音重複記憶,直至完全記牢。這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也間接地證明鳥類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這種特殊的能力只有鳴禽、鸚鵡類以及蜂鳥才具有

蜂鳥

。在學習鳴唱這個意義上,鳥類的叫聲似乎還不能稱之為藝術,因為它們並不具有絕對的創造力。但我們發現,許多鳥類很喜歡即興表演,它們可以不斷地添加新的音樂元素,更改曲目的順序,為自己的歌曲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這些新的音節或樂句有可能被一代代地傳承了下去,例如夜鶯

夜鶯

褐噪鶇和金絲雀

金絲雀

就是如此,而褐噪鶇

褐噪鶇

更是這項紀錄的保持者,它們可以掌握將近2000首「歌曲」!

夜鶯能根據一定的規律,將它們的歌曲中的音樂元素重新組合,這種行為十分類似於人類按照語法要求組成各種各樣的語句。此外,每隻鳥都可以有所發明,創作出多種形式的樂曲,甚至包括新的樂句。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這些具有個性的樂句識別每一隻鳥。有些鳥類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更改它們的曲目,例如褐噪鶇,可能一生都不會重複演唱同一首歌曲。

科學家還發現,很多鳥類具有單獨鳴唱的習慣。艾琳·派裴伯博士發現,人工撫育的非洲灰鸚鵡

灰鸚鵡

在獨處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自我鳴叫行為,這些聲音里既有模仿人類講話的聲音,也有鸚鵡獨有的叫聲。吉塞拉·卡普蘭通過對澳大利亞喜鵲的研究發現,喜鵲大部分的c叫發生在後代已經長大以及領土爭奪並不嚴重的時候。事實上,喜鵲

喜鵲

最動聽的歌聲來自於它們獨處時,這是它們自我表現的高峰期。有時,它們還會在鳴唱中巧妙地穿插一些獨特的樂句,我們稱之為音樂中的「華彩樂章」。卡普蘭錄製的一些喜鵲的鳴叫聲完全可以稱之為「樂章」。喜鵲的這些?叫聲可以跨越四個八度音階,在斷奏和連奏之間來迴轉換,並利用顫音、囀聲、重低音等加以修飾。此外,每一隻喜鵲都會在歌曲的末尾加上一段獨特的樂句,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結束一首歌曲,就像畫家完成作畫後總會簽名或蓋上自己的印章一樣。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動物的各種行為都帶有維持生存、繁衍的目的性,但鳥類的這種行為似乎不符合任何傳統的動物行為學,這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懷疑這種「哼小調」的行為更接近於人類放鬆狀態下的自娛自樂。這種充滿趣味、極具創造性的演唱方式,尤其是與鳥類的繁殖或領域性沒有關係的鳴唱,使我們更加覺得鳥類實際上是具有一定創造力的。

在由尼爾斯·瓦林、比約恩·默克爾和史蒂芬·布朗共同編撰的《音樂的起源》一書中稱,座頭鯨

座頭鯨

那不斷變化的叫聲表明座頭鯨擁有創造力。但是,鳥類和座頭鯨極富變化的聲音是否可以稱之為音樂,這些歌曲的「創作」過程是否是一種藝術行為,尚無明確的定論。

動物的「藝術行為」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自然界中,我們還能發現一些其他動物的可以被我們稱之為「藝術」的行為。例如,園丁鳥

園丁鳥

會選擇具有一定形狀和顏色的小物件來裝飾自己的愛巢,以此吸引異性的注意。它們一會兒將這些裝飾品擺在這邊,一會兒又似乎覺得不妥,再重新擺到另一處。在我們看來,它們這麼大費周章,彷彿是在以自己的藝術品位布置自己的新家。緞藍園丁鳥甚至會將植物的汁液和自己的唾液混合在一起,製成特製的「顏料」,並用這些「顏料」粉飾屋內的牆壁,儼然是在進行「室內裝修」。

大象、海豹、狗、烏鴉還有其他動物的繪畫內容不盡相同,也無任何明顯的相通性,使得我們很難明白它們真正的繪畫內容及繪畫意圖。它們的塗鴉給了我們一種藝術的感覺——抽象主義。但是我們完全不知道它們是否是真正的藝術家。

目前,主流學派還沒有被這些相關的事件所打動,絕大多數動物學家還未承認動物具有藝術行為能力。目前,相關的研究焦點仍聚集在動物如何解決問題、使用工具以及有目的地溝通等方面。不過,在最近20年,科學家通過越來越多的例證,已經了解到眾多物種的認知能力比我們原先所想的更高,其行為學也更為複雜。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動物樂於玩耍嬉戲,是因為它們可以從這些行為中獲得快樂。這些為了獲得快樂,而不是為了生存的行為,可以作為我們界定何為「藝術創作」行為的部分依據。

假如動物確實具有藝術創作能力,我們可能就要跳出「動物的任何行為都出於生存目的」這個傳統的科學框架,而這個框架一直以來都是人區別於其他物種的顯著特徵之一。如果有些動物確實像人類一樣具有藝術性,那麼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和方式將會發生改變,動物福利也將受到更多的重視。今後的研究有可能進一步推翻「動物僅僅是動物」的看法,也許我們會發現很多動物建造窩巢的方式、顏色都帶有一定的意圖,我們將從更寬的角度對動物的各種行為進行認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至少有4種可以用科學實現
動物眼中的世界,它們「看」到的要比人類更豐富多彩!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