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公元222年,陸遜率領將軍宋濂等人攻打蜀國屯兵之地,大破蜀軍五個營寨,斬殺守寨將令。蜀軍分兵據守,依山傍水結營,五十多個營寨首尾相連,陸遜調兵遣將,各個擊破,從正月到六月,大破蜀軍,蜀軍或投降,或被斬殺,損失數萬人。劉備逃走,僥倖不死。

孫權的傳記中,對於夷陵之戰的記錄並不十分充分。孫權對於夷陵之戰最大的貢獻,就是知人善任,拜陸遜為大都督,全線指揮東吳兵馬作戰。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遜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陸遜的傳記對夷陵之戰的記錄就比較詳細得多。陸遜作為東吳方面的主要指揮官,一戰成名。劉備部下張南、馮習以及蠻王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等人勢孤力窮,不得已投降東吳。劉備連夜逃走,因為擔心東吳追兵,將入川的棧道盡皆燒毀。史學上一直有爭議,火燒連營是確有其事,還是演義中的杜撰,也許只是劉備為了逃走自己放的火。

劉備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逃回白帝城,仰天而嘆:我被陸遜這樣的孺子打敗,難道不是天意嗎?自己在戰略指揮上出現重大失誤,反而歸咎於天。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劉備的傳記對夷陵之戰的記錄也比較粗淺,猇亭兵敗,損兵折將,劉備從猇亭經過秭歸,收集殘兵,拋棄舟船,在吳兵的追擊下一路退守到魚復這個地方。為了討個吉利,連魚復的地名都改成了永安。東吳李異、劉阿等人循路追擊,在南山駐紮,到八月,東吳撤兵。十月,孫權聽說劉備呆在白帝城就不走了,有伺機反攻的嫌疑,很害怕,於是派遣使者求和。

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明明是孫權贏了夷陵之戰,為什麼還要低聲下氣地對手下敗將劉備求和呢?孫權真的那麼怕劉備?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劉備逃往白帝城之後,是否追擊劉備,東吳文武大臣分形成了兩派,主戰派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爭相上表孫權,分析形勢,雙方實力等,請求進入蜀國地界,乘勝追擊,一舉擒獲劉備。作為一國之主,孫權並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詢問大都督陸遜,是否追擊。陸遜、朱然與駱統等人認為曹丕調遣兵馬,名義上對外說要幫助吳國討伐劉備,實際上別有奸心,打算趁東吳後方空虛,入侵東吳。是否追擊劉備,還是小心在意為妙,於是孫權與陸遜決定撤兵回國,防守魏國搞偷襲。

不久,魏軍果然分兵三路,入侵東吳。秋九月,魏曹丕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孫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曹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陸續回兵救應,魏國三路兵馬皆無功而返。雖然打退了魏軍,孫權還是上表曹丕,稱臣求和。

曹丕虎視眈眈,不得不防。魏國的威脅被認為是東吳撤兵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孫權與陸遜撤兵,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其一,東吳還不具備吞併漢中,入侵川蜀的實力。夷陵之戰,除去防守曹魏的兵馬,東吳參戰部隊不到五萬人,劉備雖然大敗而歸,但是鎮守漢中的魏延、馬超的部隊至少兩萬人並未出動,加上蜀國大後方成都的常備軍,蜀國至少還有四到五萬的防守兵力,與東吳旗鼓相當。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三國時期從赤壁之戰後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即誰入侵誰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無法對敵國在軍隊實力上形成強大的壓迫性優勢的緣故,三方博弈,任何一方過界都將激起另外一方的強大反撲。所以赤壁之戰曹操鎩羽而歸,漢中之戰曹操引兵敗退,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只有江陵之戰是個例外,孫權順利奪取荊州。

陸遜如果追擊劉備,魏延、馬超必然引兵來救。要知道魏延、馬超以及鎮守白帝城的趙雲都是三國時期智謀兼備的名將,比劉備帶出去打夷陵之戰的那一幫川蜀降將高了不知多少個等級。陸遜能夠攻其不備,斬殺川蜀降將,面對魏延、馬超、趙雲等久經沙場的老將,他還有必勝的把握嗎?

其二,東吳佔領荊州六郡已成定局,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意味著蜀國不具備從東吳奪回荊州的實力。奪取荊州,斬殺關羽,鞏固東吳西方的安全,孫權已經達到目的,作為既得利益方,沒有必要更進一步,和劉備斗個魚死網破,將劉備趕出荊州地界就可以了。

魏蜀吳三國,蜀漢和東吳的實力比較弱,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抵抗曹魏的侵襲。孫權撤兵,是賣了劉備一個人情,乘此機會再派遣使臣與蜀漢重修舊好,雖然打了一仗,大家還是好哥們。關鍵是東吳沒有任何損失,劉備丟了荊州不說,空自折損幾萬兵馬,如此一箭雙鵰的好事,為什麼不做呢?

還有一個原因,東吳地處南方,少數民族聚集,很容易發生造反一類的事情。荊州佔領不久,內難未定,為了防止叛變,不宜以荊州作為戰略基地,發動對蜀國的進攻。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作為一國之君的孫權,忍辱負重,又能夠任用賢能,稱得上是一代雄主,史學上對他評價很高。孫權活了七十一歲,是三國時期壽命最長的一位君王,東吳立國52年,三國之中,最後一個滅國。這些,都和孫權以及江東謀臣的小心謹慎分不開。

陳壽評價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可以說是非常中肯了,孫權不像劉備那樣野心膨脹,也沒有曹操那般好大喜功,他做的每一個關乎東吳命運的決定,都十分謹慎而明智。

孫權前半生,算得上是賢君明主,至於後半生,因為猜忌多疑,喜好殺戮,深受後人詬病。就連陸遜晚年,也被其逼時,本來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話,可惜虎頭蛇尾,常言道,伴君入伴虎 ,令人感慨。

本文參考資料:陳壽《三國志》。

END.

縱論三國,漫說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