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古論今說《論語》: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談古論今說《論語》: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他什麼都不懂卻喜歡憑空臆造,我沒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僅次於『生而知之』。」

「多聞」是「學」的最重要前提,沒有「多聞」,就只能是井底觀天之輩。社會必須提供一種能夠「多聞」的環境,如果全社會只有一種觀點、一種思想,那如何能「多聞」?例如在專制社會,所有觀點、思想後面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著,一切違背統治者利益的話語,很難得到有效傳播。專制制度下所謂的多元,其實也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多聞」之後,才有「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可能,而只有如此,才可能「多見」。「見」,不是表面化的見聞,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比較、研究、實踐後才形成的見識。一個喧嘩的時代可能是「多聞「的,但不大可能是「多見」的,因為所謂的「見」,都是人云亦云、東抄西剽。而一個「不多見「的社會、時代,是沒有創造力的,更不可能脫離「不知」。

黑格爾曾說:「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人的興趣愛好越廣泛,知識就越豐富,各種知識又都可以觸類旁通,久而久之,便會形成良性循環。人應該多見,培養自己的廣泛興趣愛好,加強藝術修養。各種知識雖有區別,但又是相通的,有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的作用,可以促進強大合力的形成。

有了自己的見識,進而「多」,見識進而深厚後,才可以「識」。這裡的「識」,不單指自己的見識之「識」,那只是書本上的,靜態的東西,真正的「識」,要在「入世」中磨練,才會有真正的「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吾之魚米鄉 的精彩文章:

談古論今說《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TAG:吾之魚米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