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幣圈監管都說了啥,到底有哪些影響?

幣圈監管都說了啥,到底有哪些影響?

繼關停幣圈自媒體公眾號、禁止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承辦虛擬貨幣推介宣講活動後,互金整治辦監管力度再加碼,繼續排查關閉涉ICO及虛擬幣交易公號網站,同時 對124家伺服器在境外的平台進行必要管控。具體監管內容都有哪些呢?

新京報從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辦公室人士處獲悉,下一步相關部門將進一步採取針對性清理整頓措施,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對124家伺服器設在境外,但實質面向境內居民提供交易服務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網站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將加強監測,實時封堵。

二是加強對新摸排的境內ICO及虛擬貨幣交易相關網站、公眾號等處置。對於定期摸排發現的境內ICO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網站、公眾號,以及為上述活動提供支持和服務的公眾號、自媒體及網站,及時予以關閉和查封。

三是從支付結算端入手持續加強清理整頓力度。多次約談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求其嚴格落實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要求。指導相關支付機構加強支付渠道管理、客戶識別和風險提示,建立監測排查機制,停止為可疑交易提供支付服務。

另外,前期清理整頓境內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和ICO活動中,各地搜排出的國內88家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和85家ICO平台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以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從之前全球佔比90%以上,下降至不足5%。

從以上措施可以看出,監管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代幣交易,即代幣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理由是各種空氣幣、ICO、代幣炒作干擾了正常金融秩序,造成了大量投資者損失。而且監管範圍從國內監管延伸到了伺服器設在國外,但主要面向國內交易者的交易所。本鏈認為,幣圈亂象確實需要整治,各種投機者利用區塊鏈浪潮割韭菜,國內大部分投資者不具備分辨能力,這給他們提供了可乘之機。值得商榷的是,是否要一棒子打死,全部禁絕?

算上這一次,國內對代幣交易的監管,從2003年開始已經經歷了三波強監管了。第一波是2003年11月,國內禁止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關閉交易所銀行賬號,導致比特幣崩盤。2017年9月,國內清理交易所,禁止比特幣和人民幣直接交易,一部分交易所被迫遷往國外,一部分關閉。

國內對代幣的堅決打壓,本鏈認為會導致以下結果。

一是加大了國內各種傳銷、投機機構割韭菜的難度,這是好事,堅決贊同。

二是由於國內的禁絕,會迫使看好代幣前景的投資者,轉向購買國外發行的代幣,以增加安全係數。這不是好事。

三是如果在禁絕的同時,不能區分代幣和通證,並將代幣和通證區別開對待,會影響國內區塊鏈經濟的發展。因為區塊鏈沒有通證的話,它不符合區塊鏈精神,會嚴重製約區塊鏈的普及速度,且無法發揮區塊鏈經濟的完整優勢。

四是會抬高區塊鏈進入門檻。為了防止傳銷幣、空氣幣等的滋生,必然會對對區塊鏈新項目加強監管,提高註冊登記和技術指標門檻。對於合規經營的區塊鏈項目來說,會對後來者不利,而對先入局者有利。

最後,對於區塊鏈社區,只要你不打算ICO,近期不打算通證上市交易,不打算割韭菜,其實沒什麼影響。目前的區塊鏈社區,尚處在聚人氣的初級階段, 通證並沒有產生實際價值,其價值主要是對未來的預期。而通證如果只在社區內流通,也不觸及監管政策。

大勢所趨,放開是早晚的事,但是最後被迫放開,和主動提早理順,這是兩個概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法大自然 的精彩文章:

TAG:道法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