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壁藏書與汲冢書

魯壁藏書與汲冢書

原標題:魯壁藏書與汲冢書



山東曲阜孔宅發現古文經傳的魯壁

其實,戰國時代的簡冊典籍,早在漢代和晉代,就有過兩次極為重要的發現,遺憾的是,由於後世戰亂,原件全都失傳了。


1925年7月,王國維在清華大學作過一次著名的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他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最大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載《靜安文集續編》)王國維所說的中國學問上最大發現的前兩項,即漢代和晉代發現的戰國時代的簡冊典籍。


孔子壁中書,亦稱「壁經」,是相傳於漢代出自孔子宅壁中的竹簡古文經傳,事見《史記》《漢書》等書。《漢書·藝文志》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委得其書(指《尚書》),以孝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中華書局標點本)這些書籍應該是在秦代焚書時藏匿壁中的,其內容以《尚書》為主,其中有十六篇是漢初伏生所傳今文《尚書》沒有的,由於系以戰國古文書寫,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和當時出現的其他古文典籍一樣,長期未能列於學官,沒有取得官方認可的地位。西漢晚年,劉歆為此移書責讓太常博士,開啟了經學的今古文之爭,成為學術史上的大事。有關今古文,特別是今古文《尚書》的討論爭辯,一直延續下來,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孔子壁中書發現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時所收的「古文」,大多來自壁中書。


汲冢書,是西晉之初在汲縣(今衛輝市)一座戰國時魏國墓葬里發現的竹簡書籍,事見《晉書》等文獻及汲令盧無忌所建《齊太公呂望碑》。竹簡獻上朝廷,有學者束皙、荀勖、和嶠等多人受命整理,共有書十九種,七十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魏人所撰史書《紀年》十三篇(有學者校正為十二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人稱《竹書紀年》。


汲冢書發現的意義重大。前述王國維講演說:「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然同時杜元凱(即杜預)注《左傳》,稍後郭璞注《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實際上,《竹書紀年》的影響遠不止此,當代學者錢穆、楊寬等人都是利用《竹書紀年》來校正《史記·六國年表》的,這是王國維所未能看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開疆拓土話藏書
書院文化流淌在歷史長河中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