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入梨園七十年,京劇是學戲源頭

一入梨園七十年,京劇是學戲源頭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徐語楊 攝影 劉牧雨 劉薇

/名家檔案/

曉艇,男,原名文華章,1938年生,四川成都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首屆得主。師承曾榮華,工文武小生。代表作《逼侄赴科》、《問病逼宮》。

曉艇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為他取名華章,寓意著錦繡華章帶來生活美滿。然而美好的希望為現實所累,父親靠拉人力車養活一家老小。曉艇僅在私塾上了兩年學,由於無法支付學費,曉艇被迫輟學在家。

中蓮池,是成都南門方向的一條老街。距離中蓮池不遠,是曾經的華瀛大舞台。1938年,由著名京劇演員劉奎官策劃搭建,主要演員有劉奎官、劉榮琛、段麗君、劉蘭英、白玉蟾、蔣寶印、萬里霞、呂慧春等。此後十年,京劇成了這裡的主角,也成了曉艇生命中重要的一筆。

1947年,8歲的曉艇牽著大人的衣角,第一次走進了華瀛大舞台這個熱鬧之地。台上刀槍棍棒,你方唱罷我登場,給小曉艇帶來了極大的視聽震撼。

「家裡太窮了,戲票都買不起,我就跟著大人偷偷摸摸進去聽,或是躲進廁所里,等開戲了再出來。那些人唱得好熱鬧,舞槍弄棒。可以說,京劇是我學戲的源頭。」

幼年曉艇完全被京劇所吸引,已經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那時的他就暗暗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去檯子上唱戲。正好曉艇姐夫當時就是唱川劇的,看到曉艇愛戲,便將他帶進了川劇班子,跟隨王登福學唱川劇花臉。

初入梨園,也沒有任何表演經驗,曉艇上台卻一點也不緊張。人生中的第一場戲,他扮演了《三盡忠》里的小皇帝,沒有台詞,由大人牽著走。

「因為我家附近就是戲檯子,受京劇感染很深,進劇場三天就能上台演戲了,一點也不怯場,他們就說我是吃戲飯的。」

就這樣,曉艇算是正式入了梨園的行當,演書童、打「轎旗」、穿「馬衣」、跑「報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二不掛五的角色」。這些龍套角色雖小,卻也成為曉艇今後藝術生涯中重要的「墊腳石」。

世事艱難,年幼的曉艇除了學戲之餘,還要幫師父王登福照顧煙攤,幫師娘帶娃。1949年,又適逢王登福的劇團遭遇變故,面臨解散,王登福只好打發眾弟子另謀出路。臨走之時,師徒二人含淚闊別,王登福無力為曉艇提供盤纏,只得將平時練功時的花槍贈與愛徒曉艇,「一是留作紀念,二是不能荒廢武功,更不能丟掉學戲的決心。」

曉艇拿著師父的槍,一路從新繁走回成都,路途幾十公里,吃不上一頓飽飯。他對前路既有未知、也有憧憬,三年的學戲生涯尚未觸摸到精髓,那時年僅11歲的他還不知道,進劇院、奪得川劇第一朵梅花、接受國家領導人接見、代表作引燃北京、改革川劇唱腔、70年的梨園生涯,他將成為川劇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蜀川勝概圖》盛景初現 世界城市最長綠道已建成近十分之一
「屏讀」時代如何與媒體打交道?自貢高新區邀請專家以案說法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