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當了多年「信徒」的國產手機廠商們,終於迎來高光時刻?

當了多年「信徒」的國產手機廠商們,終於迎來高光時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索尼愛立信(SonyEricsson)和黑莓製造商RIM(ResearchInMotion)是手機行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而隨著智能機時代的到來這些大廈早已衰退,導致它們衰退的罪魁禍首毫無疑問是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在之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早幾年,蘋果、三星則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國產手機廠商似乎在手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似乎一直處在跟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上。

如今,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已經走過一半還要多,國產手機廠商也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印象和標籤,在創新方面的建樹也讓所有人眼前一亮,而創新帶來的好處最直接的體現在銷量上,以華為、小米、oppo、viv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也迎來了爆髮式的發展。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國產手機開始引領手機技術發展的趨勢呢?


局部與引領的差距:「共識式創新」成評判標準

關於國產手機是否具備引領手機技術發展能力的猜想,我們不妨追溯一下上一個改變手機一切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每個人都知道,沒有比蘋果2007年推出iPhone更好的例子了,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出現徹底打破了移動通訊產業的發展形態,其中最為明顯,也是對現如今智能手機形態都具有巨大影響的變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屏幕取代按鍵的移動通訊工具設計迭代

iPhone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許多手機製造商也跟風模仿和學習,都採用了同樣的布局,放棄了大多數物理按鈕,而是選擇擁有一個又大又漂亮的顯示屏。為此,之前蘋果甚至因它而被起訴聲稱三星抄襲了它的設計。從那時候起,許多手機製造商都採用了同樣的布局,放棄了大多數物理按鈕,而是選擇了一個大而漂亮的顯示屏。如今,這種手機設計模式已經奠定了如今智能手機樣式的雛形。

除此之外,蘋果還取消了Palm等公司隨手機出貨的手寫筆,開創了多點觸摸控制,這一創新舉措同樣也是革命性的。用「捏」的方式放大縮小,或者上下滾動列表,這對當前智能手機觸屏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軟體要比硬體重要得多

如果單論手機製造的功底而言,諾基亞們也有著極強的護城河,但隨著iPhone的出現對手機產業產生的重大影響就是軟體比硬體更重要,這也是蘋果手機領先的集中體現,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機運行的操作系統。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與非智能手機都支持JAVA,而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看能否基於系統平台的功能擴展。蘋果Ios操作系統的出現打破了Symbian系統的統治地位,操作系統在手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使用最多的是谷歌的安卓系統,在許多方面的設計思路上都與iOS雷同,這也使長期飽受爭議。但是,憑藉其「開放性」這一明顯特徵得到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二是改變了移動軟體的製作和分發方式。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iPhone推出一年後,蘋果又推出了帶有五百個應用的APPLE STORE,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截止到去年iPhoneX推出,應用數量已經高達210萬個。這一創新舉措也引發了安卓的學習,目前安卓手機也有自己的軟體商店。

而硬體方面,蘋果很多供應鏈上需要的東西都用其他公司的。例如OLED屏幕,蘋果就需要從最大的對手三星那裡購買。蘋果自身也沒有這方面的積累,據報道,正在尋找另一家供應商,如此看來目前蘋果也沒有發力這一領域的打算,軟體生態才是其發展的重頭戲。

3.對社會活動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例如PC時代的網頁瀏覽,手機瀏覽器的發明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針對PC互聯網的一次「夜襲珍珠港」,iPhone的MobileSafari是第一個真正試圖將真正的Web帶到一個小屏幕上的移動瀏覽器。從那時起,其他的平台也基於同樣的內核Webkit構建類似的Web瀏覽器。

在遊戲方面,重力感應等方面的創新舉措也改變了人們對手機遊戲的形態和認知。而隨著智能手機創新的深入,外賣、電商、支付等各式各樣的服務業逐漸興起開來。

不過近幾年來,蘋果手機無論是從軟體方面還是外觀設計方面一直都飽受詬病。而反觀國產手機方面,似乎不乏一些值得稱道的創新舉措。例如華為的麒麟高端晶元的推出一度被認為是可以與高通驍龍「掰手腕」的進步,而隨後「嚇人的」GPU Turbo技術推出也彌補了中低端晶元的不足。

智能手機已經正式進入全面屏時代,oppo與vivo推行的屏下解鎖功能可以和全面屏更好的結合,這也引發了國內外人們的廣泛關注。除此之外,全新的升降式攝像頭結構也改變了人們的拍照體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創新之舉。

但在筆者看來,如果將蘋果之前的創新比作「大幸福」,那麼國產手機方面的創新則更像是「小確幸」,前者是「引領式」創新,而後者更像是「局部性」創新。蘋果創新的引領作用很好理解,重點在於這些創新能夠上升為行業的「共識式創新」,隨後行業的跟風也對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國產手機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不用妄自菲薄,但也不宜就因此認為就能引領產業技術發展。華為的麒麟晶元等創新舉措讓我們看到的是在高端技術上彌補了與美國科技巨頭的差距,但似乎這一創新並不具有產業開創性特徵;而屏下指紋解鎖等技術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並沒有上升為行業的「共識式創新」。例如蘋果方面更多的就把重心就放在人臉識別解鎖方式上來;高通則在發力於超聲波解鎖方案。

與蘋果顛覆諾基亞的創新相比,國產手機更像是一種改進式創新,是在原先蘋果基礎上的創新行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擇性也很多,國產手機廠商也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去生產更適合中國用戶的手機。從大的操作系統來看也可以反映了這一點,與IOS推翻了Symbian不同,而安卓一直在縮小甚至在用戶直接的感官體驗上與IOS系統並駕齊驅,但從沒有人會說安卓超越了IOS系統,引領了新的技術。

除此之外,根據物理學常識運動、靜止與參照物的理論,蘋果三星們創新起點高,如今再創新顯得有些乏力,而國產手機起點低近年來發展強勁,以蘋果為參照物,多少會給人們一種國產手機在創新方面表現優於蘋果的感覺,但實際上仍然處於追趕者的角色。

由此可見,國產手機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在創新方面的努力也值得稱道。但如果因此就判定蘋果手機創新乏力,國產手機將引領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還為時尚早。例如iPhone X引領的「劉海屏」就引發了國內手機廠商的爭相模仿,這也說明蘋果手機的在創新引領性上的能力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不堪。

由軟體創新到硬體設計創新:創新「緩慢期」,搶灘下個風口成為制勝關鍵

國產手機廠商到底有沒有機會彎道超車,成為手機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機會是有的,如果只是圍繞智能機本身進行創新,那似乎留給中國手機廠商們的表現機會已經不多了。

Andreessen Horowitz (簡稱a16z)的合伙人Benedict Evans提出了一套關於理解創新迭代的規律。如下圖所示,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就是一個從緩慢到爆發再到緩慢的「S型發展曲線」。

而哈瑞.丹特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描述科技周期S曲線也講到,一種新技術在應用普及階段,早期和後期的增長率都很慢。普及率從0.1%-1%與1%-10%所經歷的時間是一樣的,在對數坐標下是近似均勻的。

通過「S型發展趨勢」不難發現,智能手機市場其實已經步入了第二個緩慢期,這一期間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產業天花板明顯,創新乏力,很難出現引領性技術創新,如今飽受創新詬病的智能手機市場,尤其是蘋果公司其實本身並不是沒有創新投入,但關於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本身已經快要觸及天花板了,那麼留給國內手機廠商的發揮機會自然不會太多。

在筆者看來,從PC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每次產業更迭,硬體變化是表,軟體方面的創新才是里,以智能手機為例,以屏幕代替鍵盤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軟體方面的功能,是充當軟體「服務者」的角色。而一旦在軟體性能方面的改變趨於穩定,才逐步開始硬體方面的創新。

事實上,這一創新路徑的演變過程其實也符合商業社會的主導力量變革。在商業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處於一個由技術驅動向運營驅動,再從運營驅動到技術驅動的循環過程。例如最近的一波潮流,移動互聯網時代,搶灘移動端入口,O2O等模式的興起其實都是基於成熟技術下的運營模式創新。而隨著互聯網那個流量紅利的殆盡,阿里、京東、蘇寧開始喊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的口號,其實就是由運營模式創新為主向技術創新為主進行演變。

當運營導向的商業紅利到達天花板時,企業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那就是技術變革;而當這門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發展趨於穩定,更多的則需要企業運營方面的較量,這同樣也是另外一種「S型發展曲線」。

而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也類似,軟體創新更偏技術,而硬體或者設計方面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運營或者創意。

從移動互聯網興起到現在,蘋果毫無疑問是表現最搶眼的公司,直到現在它也是市值最高也是最賺錢的手機公司,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IOS系統的革命性,蘋果也是享受到軟體創新的福利,這也是蘋果關注的焦點,「擠出效應」下,投放在硬體方面的關注似乎就沒有那麼高。三星也是如此,一度被冠以「硬體單調」的稱號,因為它也更注重的是軟體方面的努力。

這其實也給與廣大國產手機廠商發揮的機會,無論是專註於拍照功能的極致、攝像頭方面的創新還是快速充電等功能,甚至在顏色上動手,其實就是針對硬體性能或者外觀設計的創新。但很多時候依然備受指責,國產手機如此,蘋果三星亦是如此。這其實也是由於產業自身發展情況所決定的。

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明顯步入移動互聯網第二個創新「緩慢期」了,手機廠商們的創新選擇只會變得越來越少。所幸的是,創新緩慢期也給予國產手機廠商提供了彌補與蘋果們差距的契機,這一「時間差」足以讓後來者去追趕上先行者。華為麒麟晶元等技術方面的進步其實就讓我們看到國產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軟實力」方面的進步,小米、oppo、vivo等其它企業在硬體方面的技術創新,也讓我們看到國產手機廠商有了由硬體廠商向技術公司轉型的趨向,為下一個「風口」的爭奪做好萬全準備。

無論下一個通訊科技行業的遊戲變革者是什麼,一旦它到來,它很可能會與智能手機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立某種聯繫。而只有真正抓住下個風口的機遇,國產手機廠商才有機會成為手機行業技術創新的引領者。


5G網路戰略意義顯著:但物聯網時代更強調「軟硬兼備」

前面我們提到,在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由軟體升級開始,硬體次之。但就目前我們所預料到的下一個通訊風口而言,更強調「軟硬兼備」。

近兩年關於5G的討論總是不絕入耳,很多人會說5G手機會成為手機廠商接下來要面對的「風口」。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一說法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單從通訊網路的變更而言,從2G到3G時代再到4G,每次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4G網路在高速推行的時候,3G網路還是一樣可以用。在基礎設施層面上,自2008年4G出現之後,在這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運營商卻依舊沒有關閉3G、2G網路。而5G時代同理,雖然它代表更快的網速高高品質的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4G就會完全退出歷史的舞台,因此,只是從單一手機網路升級的角度來看,5G的價值似乎並沒有移動互聯網產生那般的影響力。

事實上,如果說4G網路的出現促進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壯大,催生了更多業務和產業。那麼5G更是與人工智慧時代有著密切的關聯,關於通訊網路下一個風口的思考不能局限於5G網路,更多的還是要放在整個物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5G是產業的升級,而物聯網則反映的是時代的進步。

美國《商業內幕》前身《矽谷內幕》合作創始人之一的Dan Frommer說過:「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一直認為智能手機是一種上網的方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將把手機看作是一種網路化的感測器。」

無處不在,無所不聯的感測器,這其實就是關於物聯網的一種形象比喻。每一件物體都有感測器,利用5G實現數據交互,這包括手環、眼鏡、衣服、鞋子、腰帶等可穿戴產品,也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電器械,還包括自行車、汽車等出行工具,一切物體都可控、交流、定位,彼此協同工作。

而手機在物聯網時代很可能充當著人們溝通其它設備的樞紐,這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會是個不小的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5G核心要素包括支持5G容量和傳輸速率的高頻段傳輸、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超密集網路布置、以SBA、CUPS和網路切片為核心的網路構架,以及基於D2D的中繼技術、多天線技術和聯合編碼技術等。而如何生產出可以滿足和適應這些條件的手機也是需要手機廠商經過一系列的研發和試驗的。

除此之外,如果說技術方面的難題是可以通過自己研發或者開源來解決,那麼如何讓自己的手機可以與其它設備實現感測器的溝通卻需要外力的幫助。

「智能」的概念已經被炒得非常火各種智能產品層出不窮,冰箱、音響、電視等產品都被冠之以「智能」這一標籤。而手機廠商方面,國外蘋果也衍生了諸多智能硬體產品,例如手錶、手機、耳機、音箱等。三星手機方面,母公司三星電子本身涉足的領域就頗多。而國內手機廠商方面,華為也衍生出了路由器、手環等智能產品;小米更是打造出了一套智能產品矩陣。

生活場景過多,手機廠商們註定不可能全部涉足,尤其是發力空調、洗衣機、汽車等大中型物件註定是得不償失的,風險較高也沒有什麼產業積累。因此,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地覆蓋用戶剛需高頻的生活小場景,無形中這將增添被用戶選擇的籌碼,這也是國內外手機廠商不約而同推出更多智能硬體產品的關鍵所在。

對於所有的手機廠商來說,物聯網都將成為一個全新的起點。而對於中國手機廠商來說,能否後發先至,與蘋果等科技巨頭分庭對抗,甚至從跟隨者轉為引領者,成為引領手機技術發展的主力軍,則取決於物聯網大幕拉開前所做的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6月29日收錄投融資項目22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抖音正面臨內憂外患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