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殘疾怎麼演戲?在戲曲怪傑眼裡,這都不是事兒
作為我國的文化藝術瑰寶,對於戲曲,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小時候村子裡舉行大型廟會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搭個戲檯子,請個戲曲班子唱上幾天。雖說那時候看不懂,可演員們的服裝和打鬥還是蠻有吸引力的,今天我們就來看幾位戲曲怪傑。怎麼個怪異法兒?即使身有殘疾,也不妨事兒。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梨園行當里有一個綽號,梨園三怪。此三人是孟鴻壽、雙闊亭和王益芬。其中境遇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雙闊亭。
在戲曲舞台上,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有四種藝術手法,即:唱念做打。唱說的是唱功;做指的是表演,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打指的武打和翻跌的技藝。
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有的行當以做功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但是要想演好戲,成其大名,唱、念、做、打這四種基本功,還是必須要掌握的。可雙闊亭就比較尷尬,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個盲人。
歷史上,雙闊亭是滿族正黃旗人,據說早些年是清宮的掌禮生,負責在舉行祭祀儀式時高聲禮讚,後來下海當了京劇演員。
嗓音優勢,又拜孫菊仙為師,雙闊亭沒多久就小有名氣,可是到了中年時候,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碰上這種情況,多數人估計也就含淚轉行了,可是雙闊亭不服輸。
為了適應舞台表演,開戲前他一般都在舞台的毛毯方位環行幾周,摸清上場門、下場門和表演區的方位。爛熟於胸後,演出時候,觀眾基本看不出他是個盲人,該喝彩之處照樣滿堂彩。
他演《捉放曹》行路一場,上下馬的馬鞭是放在台毯的邊沿上的,他從取鞭上馬到打馬鞭等眼神、角度、身段有條不紊。就這樣,在天津演出十餘年後,又到南方獻藝。
雙目失明,演出確實不便,不過唱念做打也還做得出來,要是說不出話來怎麼辦呢?在王益芬這兒也不是無計可施。
王益芬出自戲曲世家,原本應該是好苗子,可惜的是他先天不會說話。就在家人放棄希望的時候,他時常扒在側幕,津津有味地看父母演戲,一一默記於心。雖無人教授,但每天必起早貪黑練功,長年不懈,專門演武花臉。
因為武生戲一般沒有大段念白,即使有時候加以省略,觀眾也看得懂,這樣取長補短,倒也無傷大雅。做,打都吃虧的,則是孟鴻壽了。
孟鴻壽小時候患風疾病,高燒不退,家裡人都以為活不長了。後來在一位郎中的草藥調理下,命是保住了,可發育不健全,兩腿如棉,生得身長腿短,身體纖弱,腳還很小。
這樣的情況,上台演戲實在是夠嗆,可孟鴻壽偏偏非梨園行當不幹。他苦學苦練,揚長避短,登台演出卻顯得步履敏捷,翻筋斗也不像殘廢之人,成為戲院競相邀請的丑角大師。
其實清末民初時候,像梨園三怪一樣遭遇不幸,身體殘疾的大有人在,還有一位武丑演員韓中和,知天命之年也因青光眼而失明。即使告別了舞台,他仍堅持練功,後來在一次山東曲阜祭孔活動中,他自告奮勇參加演出,一時間傳為奇談。
TAG:芳草萋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