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演員如何做到「有效、動人」?

演員如何做到「有效、動人」?

GIF

AAE影視部原創文

演員必備素質(二)

昨天我們講述了演員表演的真實性。

今天我們將繼續講述演員表演的另兩個核心素質:「有效性」和「動人性」。

眾所周知

演員是一項特殊的職業

他們活躍熒屏之上

卻往往以別的形象登場

比如在《霸王別姬》中

他不叫張國榮

而叫程蝶衣

他努力塑造「程蝶衣」的真實性,戲裡戲外都做到了「不瘋魔不成活」,人們透過他的表演意識到程蝶衣在數十年來所遭遇的種種險惡,以及所經歷的心境轉變,這正是張國榮在角色塑造上的有效性。

近代表演藝術教育第一人,前蘇聯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

「表演給了演員和觀眾交流的機會,演員可以通過表演去感動觀眾,鼓舞觀眾,教育觀眾,讓他們變得更好,更聰明,更優雅,對社會更有用。這是一件偉大的工作。」

演員、導演、理論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一般來說,成功的角色是那些在故事中發生轉變的角色。演員需要通過表演讓觀眾看到這種轉變,讓觀眾明白角色在故事中面對的困境可能也是觀眾在生活中要面對的,角色通過努力收穫的成長轉變,也跟觀眾在生活中的成長相似。

觀眾看著演員一步步塑造角色,覺得自己也有能力去創造新自我,這樣,表演工作就真正有了意義。對演員來說,帶著這種目標去工作,演技和格局會獲得很大提升。

接下來我們說另一個核心素質:動人性。

何為動人性?

動人,簡單來說就是吸引力。動人的表演除了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需求,還能讓觀眾感受到更大的意義。如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感受到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對真理的思考,對希望和美好的追求,等。因此,動人性既是表演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怎樣才算動人?

亞里士多德是史上第一個系統描述戲劇的人。在他看來,動人的劇目能讓觀眾對角色產生同情心,下意識地把角色當成「值得同情的『自己人』」。

哲學家、教育家

亞里士多德

現代戲劇更願意把同情心稱為戲劇可信度。

可信並非意味著寫實。誇張的表演或表演對象和情節高度虛構沒有關係,只要它們傳達的人性是可信的,也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是可信的就足夠了。

即便荒誕的故事,科幻情節、外星生命等,其身上所承載的元素依然具有人性,且讓觀眾產生共鳴依然是這些部分。只要「人性」可信,再遠離生活經驗的事物都能打動人心。

正如《盜夢空間》一樣,連環夢境是很難實現的事情,但人物的情感依然飽滿。

演員通過表演,和觀眾建立私密聯繫。觀眾進入角色世界,感受其痛苦和快樂。這種感受好像我們和愛人或老友相處一樣親密無間。這種高度參與感叫做「移情」,移情即「活在他人感受中」。

移情和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同情心不一樣。同情心的前提是同情,移情不需要。即便是令人討厭的角色,我們依然可以很好地活在其感受中。影史上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是反派,這充分證明了移情的力量。

希斯萊傑塑造的反派小丑成為影史經典

移情的意義在於

它讓演員不再懼怕

飾演任何角色

只要表演本身夠好

角色就能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綜述而言

動人的表演能讓觀眾在觀看時充分理解角色感受,從而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感受。

明天我們將繼續講述演員必備的另一個核心素質:傳達戲劇功能。還請繼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AE國際藝術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AAE國際藝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