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咳嗽的中醫診治

小兒咳嗽的中醫診治

1 詳辨咳與嗽

咳嗽一症,臨床常從寒熱虛實論治。咳與嗽含義不同,與肺脾病變密切相關。《幼幼集成》指出:「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痰有聲謂之咳嗽,初傷於肺,繼動脾濕也」。臨床上雖咳與嗽並見,但有偏重不同,除辨寒熱虛實外,尚重視詳辨咳與嗽孰輕孰重,分清臟腑病變主次。大抵咳嗽連聲,頻頻發作,咳聲清高,或咳時面紅耳赤,或咳吐乳食,或咳引胸腹脅痛者,為咳重嗽輕,肺氣傷為主。

因肺氣上逆尤甚,故治宜宣肺降逆,佐以化痰止咳;若咳不連聲,間或發作,咳聲重濁,痰多易咯,或喉間痰鳴兼納差者,為咳輕嗽重,肺氣上逆較輕而以脾濕動為主,痰阻氣道,肺失宣降為主要病機,治宜燥濕化痰,佐以宣肺降逆。若咳與嗽並重,則宣肺降逆,化痰止咳並舉。

2 宣肺降逆為經

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多年臨床觀察,認為小兒咳嗽以外感咳嗽為主,內傷咳嗽少見,實證多於虛證。蓋肺為清虛之臟,主宣發肅降。小兒形氣未充,肺臟尤嬌,衛外不固,最易感邪。六淫為患,邪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均先犯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

對小兒外感咳嗽的治療,主張宣肺祛邪為先,肅降肺氣為佐。表邪得解,肺得宣肅,咳嗽乃平。切忌見咳止咳,尤忌收澀。臨床用藥,宣肅並施。宣肺常選麻黃、桔梗,麻黃輕清上浮,宣洩氣機,為宣肺第一要葯,肅肺之品喜用葶藶子、苦杏仁、旋覆花等葯。

3 化痰清熱為緯

「無痰不成嗽」,可見咳嗽與痰密切相關。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脾常不足,易為乳食所傷,脾失健運,水濕停聚,釀濕成痰,上貯於肺,正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感受外邪,內外相引,痰阻氣道,肺失宣降,引發咳嗽,小兒咳嗽多有夾痰之特點。臨床所謂乾咳無痰者,非真無痰,乃肺燥乏津或熱邪傷津,肺失濡潤,痰粘難咯之故也。臨證時,常合用化痰之葯,選加膽南星、浮海石、川貝母、瓜蔞、法半夏等化痰之品。

鑒於小兒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之特點,小兒感邪之後,易於化熱化火,雖感風寒,亦為時短暫,迅速入里化熱,臨床上以熱證咳嗽居多,而典型的風寒之證甚少,即使有風寒表象,但見咽紅腫痛,亦為寒包熱之證。根據病情,常佐用疏風清熱,或宣肺清熱,或化痰清熱或化濕清熱之法以除熱。

4 分型論治

根據小兒感邪之不同,體質之差異,結合小兒咳嗽多熱證、多實證、多氣逆、多夾痰的特點,臨床上常分以下證型論治。

4.1 風熱咳嗽

病之初起,症見咳嗽,痰不爽,發熱,汗出,不惡寒,流清(濁)涕,口微渴,舌紅、苔薄白,指紋紫等,證屬風熱輕證,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選桑菊飲加減。口渴甚者加天花粉;氣粗似喘,熱在氣分者加石膏。若咳嗽連聲,頻頻發作,呼吸急促,或咳甚則吐,或咳時面紅耳赤,痰稠色黃,流濁涕,咽紅,或大便乾結,小便黃,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數,指紋紫滯,證屬風熱重症,治宜宣肺清熱,降逆化痰,藥用麻黃、苦杏仁、石膏、前胡、瓜蔞皮、射干、枇杷葉。兼高熱者加青蒿;咽痛聲嘶者加牛蒡子、蟬蛻;咳嗽劇烈、痰鳴氣促甚者加浮海石、葶藶子;夾濕者加滑石;腹脹便秘者,輕則加檳榔、萊菔子,重則加枳實、大黃。

4.2 濕熱咳嗽

以舌苔厚膩、咳聲重濁、胸痞納少、小便黃少、或伴發熱午後尤甚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化濕,輕宣肺痹,藥用射干、枇杷葉、鬱金、葦莖、薏苡仁、苦杏仁、黃芩、冬瓜子、滑石、瓜蔞皮等。咳甚似喘加葶藶子;痰多嘔惡加陳皮、法半夏。

4.3 痰熱咳嗽

以咳嗽喉間痰鳴,或痰稠色黃或兼嘔惡者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化痰,宣肺降逆。痰重於熱者,藥用化橘紅、法半夏、茯苓、紫蘇子、黃芩、瓜蔞皮、膽南星、冬瓜子。咳甚則以葶藶子易紫蘇子;兼氣緊者加炙麻黃。若熱重於痰者,藥用黃芩、梔子、知母、桑白皮、瓜蔞子、浙貝母、麥冬、化橘紅、茯苓、桔梗。痰黃稠者可加膽南星,兼嘔惡者加竹茹。

4.4 燥熱咳嗽

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甚則痰中帶血、午後夜間咳嗽明顯、口乾渴、舌紅、苔薄或少為主症,兼有類似風熱表證者,選桑菊飲加麥冬、天花粉、瓜蔞皮等葯;表證不顯,燥熱傷陰者,治宜潤燥清熱,化痰止咳,藥用天冬、麥冬、川貝母、知母、紫菀、百部、炙枇杷葉、炙白前、瓜蔞子。痰中帶血者選加白茅根、側柏炭、蒲黃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苒大夫 的精彩文章:

TAG:苒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