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胡適之父胡傳的海防思想是什麼?他對清代的邊疆學有何貢獻?

胡適之父胡傳的海防思想是什麼?他對清代的邊疆學有何貢獻?

原標題:胡適之父胡傳的海防思想是什麼?他對清代的邊疆學有何貢獻?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岳忠豪


胡傳在清代地理學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生對多個邊疆區域進行過考察,光緒七年(1881年)他作為吳大澂的私人幕僚,對東北地區進行了一系列考察,並著《東三省海防札記》,對於清代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


(胡傳)


胡傳(1841年——1895年),字鐵花,安徽績溪上庄人,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進龍門書院讀書時就對中國地理尤其是邊疆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咸豐十年(1860年),沙俄趁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清政府戰敗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大片領土。胡傳深感沙俄對中國東北領土的侵略,同時慨嘆「東北圖志闕如的現狀,從而激發了其對東北的考察之路。


(英法聯軍)


通過東北之行,胡傳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觀察東北地區的海防價值,「奉天負山襟海,前拊朝鮮之背,後扼吉林之吭,遼水亘其東,沮洳澤潦隔絕中原,為天設之險。」胡傳除了重視地理優勢外,還看重整個東三省地理上休戚相關,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奉天、吉林、黑龍江昔為國家根本重地,今為京東藩蔽要疆,吉、黑二省東北防各餉需軍火,皆由遼之營口轉運以往。」胡傳通過地理考察,從整體區域地理結構,勾勒出東北地區緊張的關係,以期達到從全局達到構建海防建設的目的。



(日俄戰爭)


胡傳此行,既然是有著防敵的目的,因此處處以如何防敵來建設海防,在考察過程中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俄國的潛在威脅。除了俄國,胡傳還敏銳的察覺到了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對朝鮮乃至中國的潛在威脅,胡傳將俄、日兩個國家稱為「二患」,並且認為這二患的威脅會逐漸增大:「非獨奉省之患,亦林、黑龍江、朝鮮之患;非獨吉林、黑龍江、朝鮮之患;尤天下之患也。」胡傳的整個考察過程都與現實的政治目標緊密相連,這也正是繼承了晚清地理學注重經世致用的傳統。

胡傳的海防思想的可貴之處在於認識到問題後,對症下藥,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胡傳從整個東北地區的整體角度提出了明確的防禦措施,「我之御俄,其要在黑龍江,於艾輝增設江防,築炮台江岸,以堵截彼輪船來路。」「南蔽朝鮮,東制日本」,並提出在東北地區實施開槍炮之禁、實行全民皆兵,徵收鹽稅,補充軍餉開資不足等全方位的諸多海防建設的政治主張,真正達到以防為主、戰為輔的目的。


然而清統治者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沒有很好的處理這一矛盾。加之東北地區受俄日兩強國的強烈干擾、侵略,清政府也沒有機會去實施。因此胡傳的海防思想儘管很完善,但是並沒有展開切實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宏斌:《晚清海防地理學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2、李仲謀:《關於胡適的父親胡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

3、張志強:《胡傳在東北邊疆活動新探》,《北方民族》2004年第3期。


4、傅朗云:《胡傳其人其書》,《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瓦剌三王的封號是由何而來?瓦剌與明朝的關係又是如何?
明朝為何滅亡?其責任又該歸咎於誰?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