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紂王和西伯侯這兩個稱呼到底對不對?正史是怎麼稱呼的?

紂王和西伯侯這兩個稱呼到底對不對?正史是怎麼稱呼的?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山水如詩

 空

鴉青 

00:00/04:00

作者:劉宏宇

(左為帝辛)

(1)夏王、商王、紂王

「國主」都叫「王」嗎?

夏朝的國主稱「後」。

商朝國主稱「帝」。

「紂」是史書上對商朝末世「帝」的「別稱」。

這個人的正式稱謂應該是「帝辛」(身份為「帝」、名號為「辛」)。《史記》里關於「紂」,只有一句語焉不詳的話——天下謂之紂。到底有沒有這個稱謂,叫沒叫起來,都難講。

肯定的是,「紂王」之稱,絕對錯誤。

因為在那個時代,「王」字不是指代名詞,而是動詞,今天的語言法則應該讀第四聲(音同「旺」),「教化四方」的意思。

西周以來(最早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國主自稱「天子」,死後謚號為「王」,「王」字才開始用作指代名詞。

(《朝歌》里的姬發)

(2)西伯侯

這個是《封神演義》的胡唚!

「西伯」之稱是有的。歷史上看,只指一人,就是商朝末年的西陲屬國「西岐」的國主姬昌,也就是後世說的「周文王」。

當時,後來叫做「周」的國家,只是商朝的一個附屬國,位於商朝的「國家中心」地帶西側,今陝西省寶雞地區。商帝「辛」,也就是後來人們普遍稱作「紂」的那位,為安撫這個國家、彰顯「商國」的「天下共主」地位,特意給了冊封,將「國」封做「西岐」,國主的爵位為「伯」,稱「西岐伯」,簡稱也可叫做「西伯」。

(《朝歌》里的帝辛)

我國自夏末商初時起,就有了「封爵」制度。

縱觀歷史,封爵的爵位,一共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但有限見識來看,這五個等級,並沒同時存在過。

比如:

商朝,史籍可見描述的爵位,只有侯、伯、子三級。

周以來,在「子」之下,多出了個「男」,而且並不見得是「權威官方」的。

有說是「楚」的「自創」。因楚國的爵位是「子」,為分配子侄,自創「下級」。後來楚國「僭越稱王」,下面「自封」爵位,就沒有「男」了。

漢以來,在「侯」之上,增設「公」爵位。後世很長期地沿襲了公、侯、伯、子四級爵位。《紅樓夢》里的寧府、榮府,都是「公府」,祖上封寧國公、榮國公,都是「外姓」可獲的最高級別——公爵。

「伯」是「伯」,「侯」是「侯」,怎麼會出個「伯侯」呢?

古書未見得都對,特別是娛樂小說這類,與今時並無大的區別,都是虛構杜撰者多。

《封神演義》里不僅有「西伯侯」,還有「東伯侯」「南伯侯」「北伯侯」呢,豈可盡信?

還有「推出午門斬首」這話呢,也信?

殷商那時候,就算有後來形制的宮院,也沒有「午門」。

明清皇宮(即「紫禁城」、今「故宮博物院」)才有「午門」,是宮廷的第三道正門(第一道叫「安門」,即今「天安門」,第二道叫「端門」)。

再早的宮院,正門叫「朱雀門」。

商代時候是什麼,就不好說了,肯定應該沒有「午門」。倒是《封神演義》作者所在的明代,有「午門」。把誰誰誰「推出午門斬首「的話,就好像我們今天講隋唐故事,說把誰誰誰「押赴刑場、驗明正身、執行槍決」一樣荒謬可笑。

不過,相比起來,更荒謬更可笑的,還是「西伯侯」,以及用作襯托的「東伯侯」「南伯侯」「北伯侯」。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主筆、主創多部影視劇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諜戰劇)、《危機迷霧》(38集諜戰劇)已在央視、北京大台播出。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絳娘:崔護的桃花緣
《紅樓夢》里晴雯是林黛玉的一個分身?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