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惡搞漢語 是一種文化無知

惡搞漢語 是一種文化無知

據某媒體披露,近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理了某公司關於「小蹄大作」的商標申請糾紛,因認定申請人存在不規範使用成語的情形,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一審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並認為,訴爭商標系不規範使用我國成語,若作為商標註冊和使用,將對我國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認識起到消極作用,對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我國語言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國家文化建設的發展,具有不良影響。

多年來不少商家都在我們的成語資源里挖取「金礦」,借其諧音來命名商品名稱,來擴大自己商品的知名度。

不僅是成語不斷地被篡改,就是有著幾千年歷史之久的漢語,這些年來也不斷遭到某些人的肆意惡搞。

特別是眼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新辭彙。主要以網路語、娛樂圈語、手機簡訊息語、流行歌曲語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辭彙為主。如「偶」(我)、「醬紫」(這樣子)、「9494」(就是就是)、「886」(再見)、「稀飯」(喜歡)、「PK」等等。

如今,人們打開報刊、收看電視、收聽廣播、上網瀏覽,到處能感受到一股「聽不懂」的語言浪潮。漢語似乎到了春秋戰國的時代了,豈止是「百家爭鳴」,簡直是「全民造詞」了。全民在進行著一次語言智力、耐力的大比拼。而此中最積極的參與者則為某些語言功底並不怎麼豐厚的大中學生。他們對本民族的語言,天生就無所「畏懼」,只管大膽地造詞,哪管別人聽不懂、看不懂,只管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由自在地使用。不過,只要在網上頻繁地使用,說不定一不留神就「火」起來了。有人指出,這是「小我情結的宣洩」。在許多網語中,夾雜著如圖形符號、音譯外來詞(如「盪」download,是「下載」意)、縮略(如FM指follow me,是「跟我來」意)、諧音(如「3KU」,是「謝謝」意)。這些用語本應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人員中使用,而今卻頻繁地出現在各種新舊媒體甚至中學生作文中,不能不說是我們母語教育的某種缺陷和遺憾。如今在流行文化「熏染」下的青少年形成了「輕傳統、重時尚」的語言特點。我前些年做作文雜誌主編時,經常會看到一些網路語言充斥的作文來稿。

隨著國內外一些影視劇、網路劇、網路遊戲、網路動漫的影響,這類不倫不類的四不像語言頻頻出現。有論者尖銳地指出:放眼望去,慣用者張口「藍瘦香菇」、閉口「臣妾做不到」,這邊站著傲嬌的甄嬛,那邊是傷不起的寶寶。成語被重新闡釋,詩歌連同詩人被娛樂: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槍……以上如果說僅是無傷大雅的打趣,類似把「醫生」寫成「醫牲」、用「土肥圓」描述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詞新語」就另當別論了。每年層出不窮的網路語,還有那些號稱「嚇尿體」「咆哮體」的網路語,將漢語的神聖、莊嚴惡搞得「體無完膚」、不一而足。惡搞漢語成了很多無聊人的集體狂歡和時尚。

對此,上海十多年前就在全國率先制定了《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規定在機關公文、教科書、新聞報道中不得使用諸如「美眉」「恐龍」「PK」等網路語言。筆者以為這對漢語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舉措。

有人曾把如今的語言混亂現象,比喻為「新詞器時代」。筆者以為此比喻十分貼切生動。誠然,語言需要隨著社會生活的節奏有所進步有所發展,但這種發展不能建立在對母語的破壞和褻瀆的基礎之上。造詞也好,創新也罷,都要有個度,要符合語言自身發展的規律。

語言是個變化莫測的魔方。社會生活越是變化加快,語言的更新交替也越是加快。隨著互聯網等新生事物的興起,作為人們日常溝通的重要工具的語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國內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到如今,已重新修訂出版了多次,達到至今的第7版,說明了當代漢語的飛躍發展。

由於語言的動態性,它的變化也會出乎人們意料。只要社會生活日新月異,新語言也就會批量產生。不過,語言的發展既是繼承、積累,又是沉澱、揚棄。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民族語言的海納百川,將那些真正代表社會發展方向、代表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內涵的辭彙流傳下來。

眾多國人爭著「煉詞」,說明了我們的時代正處在急劇變革和轉型時期。當然語言本身也會大浪淘沙,滌盪污泥濁水。但是語言的混亂編造對社會風氣的凈化和未成年人教育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還會對語言的傳承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減少由全民「煉詞」所帶來的對漢語的不利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