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朗讀者》聽暖人心
近年來,教育槓桿向母語傾斜,傳統文化再次煥發青春光彩,孩子們從膜拜英語的學習狂潮之中跳出來回到自己的國學海洋中浸透滋養一下,驀然之中,得到根基滋養的我們自信豪邁,不再跟風不再取寵,我們站起來頂天立地,根脈里傳承著千年華夏的榮辱,血液里流淌著長江和黃河,枝葉上吟誦的是千古風華。
《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信中國》《經典詠流傳》《見字如面》等等媒體節目一點點為我們開啟文化之燈,製作者能獨闢蹊徑,在喧鬧的娛樂中給我們打開一盞溫暖的燈,在燈下既能安靜地讀書品信,又能得到最本真的文化滋養和漢語之美的熏陶。
《成語大會》《詩詞》拼的更多的是記憶力反應力,我們讚歎原來大中國的文化根基從來沒有變淺,這一代人的驕人風姿讓漢語有著更動聽的聲音。漢語的發音極富音樂性,四種聲調再加輕聲、變調,還得講究輕、重、緩、疾,抑、揚、頓、挫等這讓漢語朗讀具有獨特魅力,足以讓每一個接近她的人在升緩平抑感受到語言的張力和美感。無論是淺吟低唱還是鏗鏘頓挫,總有韻律縈繞,自成氣場。
《朗讀者》不僅僅是一股文化的清流還是一種心靈的暖流。它不僅僅讓我們感受到漢語的音韻之美,還有一種深厚文化的滋養,一種與根脈相擁的溫暖。是的,是一種溫暖,一種貼著心的溫暖。我們為這種清流歡唱,為這種暖流感動。
每期都有一個主題,形式不限,身份不限,每一個分享都是一段生命歷程的感悟。開篇主題《遇見》由濮存昕拉開帷幕,他中式布衣,平實無華,但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一種德高平易的風範,他從《英雄無悔》一路走來,慢慢變老,蛻掉青澀融入更多的透徹溫暖一樣值得稱頌。他分享的是一段感恩的遇見,朗誦的是同樣平實無華的老舍文章《宗月大師》,愈是平實文字愈是打動人心,感恩之後施恩,恩恩循環方見美好。
我們是看著「小濮」如何一點點優雅變成「老濮」,在參加他的朗讀會中,他分享了自己演員的經歷和曾當人藝院長的複雜人事關係中,如同鄰家大叔嘮家常,親切而有趣,開明而健談。
永遠年輕永遠真誠如初的許淵沖許老
朗讀林徽因的《別丟掉》給曾經喜愛過的「她」。
你不僅僅為他的赤子情懷打動,還為他的人生理念感染: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
這裡的朗誦沒有搔首弄姿不是炫技取寵,更多的是心與心的交流。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遇見,有竊竊濃濃的父子情,有堅強柔軟的母子意,有《別丟掉》的真,有朱生豪的情,有鮮花山谷的美。這裡各種各樣的行業各種各樣的人,都在書本的世界裡和你敞開心扉真誠地和你交流,我們這才明白,我們曾經朗朗上口句句扣心的朗讀,不僅是我們氣場上的飛揚,更是心靈上的沉澱滋養。我們找到了根,找到了和我們身體DNA的交流方式。
無聲的世界固然豐富,而有聲的世界更加靈動。朗讀亭也好,閱讀角也好,在成立之時同時也增添了一個可貴的儀式感,我們允許在某個時間的某個角落沉浸在有聲而輕靈的世界,在這裡,我們通過聲音鏈接文字,為文字披上彩雲翅膀,達到我們寄託的彼岸。
在「謹言慎行」的傳統教育中,重文輕語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弊端。「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言多必失」「巧言令色」等等傳統文化模式中「會表達」並不是一個長處。在中西方的語文教育模式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西方孩子針對自己的觀點可以侃侃而談,而我們經常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語言邏輯性和流暢性皆讓我們面露愧色。而失去了語言的邏輯性和流暢性我們何談內在的豐富和有序,這常常讓我們在邏輯思維中因為語言的不嚴謹和不連貫受到處世做事的干擾。
而如今在大語文的倡導下,我們不僅僅吟誦詩詞,還要將優質的民族語言在朗聲吟誦時鍛煉我們的口語能力。「木訥不知所言」的我們所經歷的尷尬在新生代得到緩解和療愈,我們欣喜地看到的新生代的「伶牙俐齒」和「巧言善辯」,我們的語言終於由內省文化多了一項輸出表達的飛揚力量。
朗誦是閱讀的起點, 它是一把打開兒童有聲世界的鑰匙,不僅僅能夠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還能有助於情感傳遞和文化滋養。兒童接觸語言的第一步是聽見語言的聲音。從嬰孩時代時的媽媽講故事讀繪本,到他模仿讀音慢慢讀出自己的聲音,朗讀,將他們從聲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讓他們在「聲臨其境」中感受那些優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語言的張力與魅力。
讓我們將朗讀作為一種生活內容,溫暖而堅定,平和而有力地感受語之美言之妙,願我們每個人能當自己的朗讀者和孩子的閱讀引領人。
TAG:晴辰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