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情況催生了第三戰區的成立?

是什麼情況催生了第三戰區的成立?

由於國力、軍力的差距懸殊,中國軍隊在上海對日軍實施的圍攻戰與反擊日軍登陸作戰都未能達到預期之效果,敵我雙方在前線戰至膠著狀態。

9月6日,中國守軍在西撤羅店、瀏河、江灣、新市區、北站一線前夕,南京國民政府大本營正式頒布了《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該計劃認為日軍的作戰目的是為了「迅速擊破我軍……完全佔領上海」,並「以此為其擴大開放侵略之根據地,再由其國內增加兵力,繼續分向崑山、吳縣及松江方面發展,以圖威脅我首都。」

淞滬會戰

針對日軍的戰略企圖,我軍擬定下一步行動計劃分為3階段,首先要在上海地區擊退登陸之日軍,如果不成功則轉移至日軍火力不能協調之地區,佔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破日軍,最後之決戰擬設於吳福線、錫澄線國防地,這與戰前之國防線構築計劃是一致的,此作戰計划具有積極進攻、穩固防守的優點,但因中國軍力的不足,在淞滬會戰實際過程中卻未能實現。

《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

第一、本戰區為保持經濟重心,鞏固首都,並有利於全局之持久作戰起見,務就現已形成之包圍態勢,對於上海及各處上陸之敵,運用優勢兵力斷絕其聯繫,限制其發展,並努力圍攻由獅子林及川沙口方面上陸之敵,打破其包圍企圖,而收各個擊破之效。

第二、如各個圍攻之目的不能達到,則依狀況逐次於後方佔領陣地,採取攻勢防禦,乘其海陸火力不能協調之際,發揚之精神與物質威力,一舉而擊破之。

第三、於萬不得已,則退守後方既設陣地,作強韌之抵抗,以待後方部隊之到達,再行決戰,期獲得最後勝利。

按此計劃,南京統帥部繼續調集部隊增援淞滬戰場。9月12日至20日,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地方部隊開始進入淞滬戰場,其中有湘軍王東原師長的第十五師,羅霖師長的第七十七師,西北軍王修身師長的第三十二師,粵軍譚邃師長的第一五九師,葉肇師長的第一六0師,鄂軍彭松齡師長的第十六師等部隊。9月21日至10月5日,陶峙岳師長的第八師、陳永師長的第四十四師、韓漢英師長的第五十九師、歐震師長的第九十師、李延年師長的第九師、萬耀煌師長的第十三師、陳沛師長的第六十師也陸續到達淞滬戰場。

蔣介石

9月中旬,南京最高統帥部決定重組第三戰區司令部,重新布署淞滬戰場的兵力。9月21日,蔣介石宣布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繼續任戰區副司令長官,陳誠仍為前敵總指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同日,將張治中調任軍委會管理部部長,離開了前線,由朱紹良繼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馮玉祥

馮玉祥自8月15日上任第三戰區司令官,也於一個月後讓出了位置。當初蔣介石為了營造全國上下一致團結抗戰的局面,展示地方實力派對其擁護,任命馮玉祥擔任淞滬前線司令官,但從未給予馮玉祥實際兵權。馮玉祥仍然很珍惜這個為國出力的機會,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如其曾轉報張發奎對杭州灣北部兵力部署的意見,認為「兵力不敷……防線過廣,部署容有未周,倘一隅疏防,牽動全局」,建議在杭州灣北部和浦東要加強兵力部署,以防日軍登陸。後來的事實證明,馮玉祥的這項建議是非常具有戰略遠見的,但可惜未被蔣介石所採納。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普魯士的威脅!清廷有還手之力嗎?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