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中的「美之為美」何意?有這樣一種解釋

道德經中的「美之為美」何意?有這樣一種解釋

道德經第二章: 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簡單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就有了相對的丑,因為知道善之所以善,於是就有了不善。有和無相對而言,難和易也是相輔相成,長與短,高與低,音和律,前和後,一切事物在相對相生。所以聖人採用無為的態度,不去言傳身教。讓萬物按照原本的規律去發展,而不人為干涉。存在即為合理不去強加改變,成就而不自恃,成功而不自私佔據,唯有從未擁有,才永不會失去。

從本章開始,道德經開始道的具體內容。本章的重點首先是以相對比較的方式討論什麼是美?我們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討厭醜惡的東西。但美是形容詞,它一沒有絕對的度量,二隨著時代發展也在變化。 漢代女子以絳紅朱唇,開檔小褲為美,晉朝以身體纖細為美,唐代以豐腴為美,。。。。到了當今,又以骨感、性感為美。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對美的鑒證不同,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之中,隨著認知觀的改變而不斷發生變化。比如明清推崇的裹腳陋習,現在還有人認為是「美」呢?病態而已!

所以,美有絕對定義標準嗎?答案自然是沒有。

美和丑是對立存在,唯一而不可互缺。有了不喜歡才又喜歡,有了善才有了惡,對於善人來說,積德施捨為德行,對於惡人來說,強取豪奪也是德行。你眼中的美,或許是他眼中的丑,他行的惡或許你結下的善。在對比中,兩種截然相反的形態形成排斥,但這種矛盾也是相生而成。沒有短,哪有長,沒有音,何有律?

一切正如道家的標誌性符號,陰陽魚。黑白對立,相互作用,有圓有尖,有寬有窄。你中有我,我中又有你。這就是道,亘古長存的宇宙基本法則。

其二世間萬物在相互對立同時相互作用。任何的傾向都會打破這種既定的平衡。一個人從出生,在自然抉擇上,就有很大的偶然性。能夠出生的人都是自然法則選擇的辛運兒。 而之後隨著器官的不斷成熟,胎兒逐漸有了五官感應,在封閉的羊水胎體中成長。直到有一天,瓜熟落地。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出生了,而從此,你在開始思考的時候,往往就忘卻了天性,就像當年你無師自通學會羊水中游泳,而如今這種本能變成了不是每個人都掌握的技能。

你成家了, 你有了事業,還有了孩子。隨著皺紋的增長,你認為你對世界已經充分認識了。於是你開始利用你的能力去主動干涉一些事情,為了更好的生活,你在殘酷的競爭中,儘可能的去解決每個困難。甚至有時採用一些違背道德的手段。

你成功了,事業大獲豐收。於是你欣喜若狂。你失敗了,失去了你擁有的一切,於是你沮喪,意志消沉。但不管怎樣,時間還是一分一秒的流逝,即使我們有了絕望輕生的想法。又或者擁有極高的財富實力, 你能改變時間嗎?不能!正如常說的那句台詞,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歇。他載著我們從新生到青春,從生到死,你從上車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了選擇,只能等待自己的終點站。

是不是感覺有些悲觀?不錯,正因為此,我們的喜怒哀樂在相互對立的時候,也是很容易發生轉變的。 但世人往往只願意接受好的結果,沒有人願意看到悲劇結局。雖然時常發生,但咱們還是要談點正能量,不是嗎?

怎麼辦?老子給出的解決方法就是順應天道,大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他們有決心,有智慧去拋棄以及超越自我情感,以第三者眼光公允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感悟世界。將自己與道融為一體,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去看待萬物。

恭喜你中獎了!嗯,知道了。告訴你一個不好的消息,你要死了!哦,知道了。就是這種看似消極的處世哲學,才是道家所推崇的「積極」,不以物喜,不以事悲。順應自然,不刻意抵抗,在變化中自然變通,不去強求得,也不去失悔不得。沒有得,就沒有失去,而沒有失去,就沒有煩勞。

小編說的只是片面之言,未必適應每個讀者。學問不辯不清,道亦有天道,也有老子聖道,還可以有個人之道。歡迎評論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