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價過億!這個價格一度被低估的宮廷御用品,終於逆襲了!
從制胎、掐絲、點藍、再到燒藍、磨光、鍍金,經六大工藝景泰藍才能製作完成。因其工藝的繁複,以及所用材質的貴重,景泰藍一直是皇室御用之物,正所謂 「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
由於受到國外藏家和世界各大藝術機構的影響,拍場上景泰藍價格一路飆升,成交價屢屢破千萬、億元大關。明清兩朝的景泰藍在各大拍賣會尤為受追捧,頻頻出現千萬天價。
2009年中貿聖佳拍賣公司的春拍會中,一對清乾隆「掐絲琺琅多穆壺」,以9072萬元成交。
2010年秋拍,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琅雙鶴香爐以1.295億港元落槌,創下了掐絲琺琅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還有一對清乾隆·御制鎏金銅胎掐絲琺琅「春壽」寶盒,2011年6月1日也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4273.722萬元。
由於古董級的景泰藍藏品已經成為天價,不是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起的,近代景泰藍即入手價格低,所以後期的升值空間巨大,景泰藍的春天要來了!
但是,關於景泰藍,你又知道多少呢?
元末,一道異域之風吹至中華大地——大食國工匠將本地燒造技術及原料帶來中國,其製品,被稱為「佛朗嵌」。
「佛朗嵌」艷麗妖嬈,與國人素來喜愛的清雅、雍容之趣大為不同,一度被稱為「鬼國窯器」。然而,這位舶來之子很快汲取中華文明,與我國青銅、玻璃、陶瓷、釉料、掐絲鑲嵌等工藝融合,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明景泰年間,「佛朗嵌」融合中國傳統工藝技巧及特色,獲得創新發展,成為中國特有品種。又因多使用藍色為底色進行裝飾,故而得名「景泰藍」。
此時的景泰藍華麗中蘊藉簡約,艷麗中彰顯雍容,深得王公貴族推崇,與雕漆、玉器、象牙雕刻並稱京城「四大名旦」,亦位居「燕京八絕」之首。
曾經的舶來之子,終成皇室正統。早期的景泰藍藏於深宮之內,被打上「御用」烙印,成為昭示皇威之物。
從太和殿內的香爐,到雍和宮裡的燭台,景泰藍遍布宮廷,以其珍重華貴,展現皇族的富有、高貴及唯我獨尊。其地位,已然躍居金銀器之上,市井之民絕難一親芳澤。
一件景泰藍產品從銅板到成型的精美景泰藍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說基本沒有2個完全一樣的景泰藍工藝品。景泰藍主要的製作過程有工藝畫的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製作工藝。
明清兩代,御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琅作坊,北京景泰藍工藝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從成熟走向了輝煌。
裁料
制胎
掰花
粘花
點藍
燒藍
磨光
鍍金
一件景泰藍上手,有必要留意從如下幾個方面調查:
1.胎骨形制、掐絲、鍍金的技能特徵。
景泰藍的銅胎,明代前期略厚,中晚期漸薄。清代從康熙開端,胎體厚重堅實,乾隆期間仍有這一特徵,至清末漸薄。器型以人物、動物為首選,爐、瓶次之(又需以獨特的「出戟」帶「附件」的為佳),再其次是杯、碗、碟。因為敲制獨特器型的金屬胎,焊接技能的要求高,工序雜亂,不可能大量出產。
明清兩代器型依照由小到大、由簡而繁,由陳設器、祭祀器到欣賞器、實用器的軌道開展。明代的景泰藍掐絲紋飾圖畫簡練,常有開裂景象。
清代因為銅質精純,燒制和打磨技能空前進步,煩瑣的圖畫根本沒有開裂景象存在。明清兩代均選用鎏金技能,至清末民國才逐漸地改用鍍金技能,然後大大節省了本錢。在外形上,明代的鎏金較薄,常有磨脫的景象,金色黃中泛紅。清代尤以乾隆為最,鎏金十分厚重,色彩金黃,光彩照人,遠勝明代。清末民國時鍍金薄,色泛白。
2.搪瓷釉。
元末明初前期景泰藍的搪瓷釉艷麗亮堂,有通明感,色彩純粹,釉質細膩。
明代中期搪瓷釉的光澤度下降,釉的色彩添加,寶藍色廣泛應用,明末清初的釉色不通明,多見砂眼(又稱氣泡),明代釉面的砂眼凹坑較大而多,至清初砂眼漸小而少,有所改良,明清兩代對此常用蠟補法來處理,即在白臘中參加需求的色粉,製成色蠟,填充於砂眼當中。至清乾隆年間,搪瓷釉料有了改進,遂杜絕了釉面砂眼景象的發作。
3.景泰藍的制偽辦法。
清末趙汝珍在《古玩攻略》一書中就說:「所謂偽制者,不以搪瓷而以他顏料代之也。其拷貝辦法,即先用銅器制軌,再用銅絲圈作斑紋,以色彩填入而燒之。」20世紀60時代以來,景泰藍成品則皆以乾隆期景泰藍為範本,銅胎單薄,多以黃雜銅為之,量輕,質次,搪瓷釉也用別的色釉替代,以下降本錢,電鍍金薄,色泛白。
出產的樣式簡略,批量出產,有的掐絲技能被機械操作所替代,技能粗劣,技能程度極低,漸漸地失去了其原有的保藏價值。
在一器一物之上寄託心志,素乃國人之所好。景泰藍的風靡,也與其本身承載的意蘊息息相關。景泰藍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於一身,製作過程糅合青銅工藝、瓷器工藝、手工繪畫及雕刻技藝於一體,可謂中國傳統技藝集大成者。其製作,亦要經過無數工序,反覆砥礪,終成一器。因其千難萬難,故而珍之重之。
景泰藍的華貴,不是嬌慣餵養出的華貴,而是千錘百鍊、浴火而得的華貴。「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正是這種種的不易與高貴的品格,讓景泰藍艷壓群芳,成為一國之象徵。
——END——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