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威尼斯畫派大家-提香

威尼斯畫派大家-提香

歡迎關注「盧浮宮博物館」官方微信

? 自畫像 ? (Self-portrait)

約1562年創作

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Madrid

P000407

大事記

—出生於1488至1490年間(出生日期常有爭議),義大利威尼託大區(Veneto)皮耶韋迪卡多雷市(Pieve di Cadore)的一個公證員家庭

—約1499年,前往威尼斯拜師學畫,後來認識了喬爾喬內(Giorgione)

—1516年,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官方畫家,擁有自己的工作室

—1525年,與塞西莉婭·索勒達諾(Cecilia Soldano)結婚

—1530年,遇見查理五世(Charles V),後成為了提香重要的保護人

—1545年,受邀前往羅馬,看到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作品,深受觸動

—1566年,入選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任職授課

—1576年,在威尼斯去世

提香(法語:Titien,英語:Titian)全名提齊安諾?維切里奧(Tiziano Vecelli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著名的威尼斯畫派畫家,以色彩方面的造詣著稱。

出生在威尼託大區一個小城的行政人員家庭,是家裡第二個孩子。提香在大約9歲的時候和長兄弗朗切斯科一同前往威尼斯學習繪畫。提香先是師從鑲嵌藝術家塞巴斯提安諾?祖卡托(Sebastiano Zuccato)。然後先進入了讓提爾·貝利尼(Gentile Bellini)的畫室,之後轉到了著名的喬凡尼·貝利尼 (Giovanni Bellini)的畫室。並且認識了長他十來歲的喬爾喬內。

在提香職業生涯的初期,1508年,他和喬爾喬內一同為建築Fondaco dei Tedeschi畫壁畫,他負責畫建築面向縫紉店的那一面,而喬爾喬內畫主正面。兩者具有亦師亦友亦敵的關係。

年輕的提香學習喬爾喬內的形和構圖,兩人也會一同工作或互相協作,以至於後世留存的部分畫作很難被區分是出自誰手。比如收藏於德累斯頓的 ?沉睡的維納斯? 和盧浮宮的?鄉間音樂會?。

? 鄉間音樂會? (Le Concert champêtre)

畫於1509年左右,過去被認為是喬爾喬內所畫

盧浮宮館藏

可於德農翼,二樓,蒙娜麗莎展廳,6號展廳觀賞到畫作

2007 Musée du Louvre / Angèle Dequier

INV. 71

但是不同於喬爾喬內的柔和感性和憂鬱,提香的風格傾向於自然主義,並且更具有戲劇性和活力。1510年,喬爾喬內去世。此時,提香的技藝也日趨成熟:一方面他是喬爾喬內的技藝的繼承者,一方面他也摸索出了自己注重構圖空間和色彩調配的獨特表達方式。

逐漸地,「提香式的古典美」誕生,他筆下的人物有著華美莊嚴的外在和透露著靜謐肅穆的內在美。配合畫中的其他附屬元素,如風景,如靜物,畫面生動有趣且內含寓意。

1516年,老師喬凡尼?貝利尼去世,提香被任命為威尼斯共和國的官方畫家,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在威尼留有有不少宗教主題的畫作,也參與裝飾了總督宮殿,也為每一任總督畫肖像。提香始終與貴族們及王室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為埃斯特家族,貢扎格家族和烏爾比諾公爵弗朗切斯卡·瑪利亞·德拉·羅維雷(Francesco Maria della Rovere)等都工作過。

1530年,是提香與神聖羅馬帝國兼西班牙的統治者查理五世的第一次會面,後者很快成為了提香的重要保護人。並於1533年,查理五世授予提香爵位和金馬刺教宗騎士稱號,他多次委託提香為王室作肖像畫。後來,提香也服務於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為其創作了名為?詩?的一系列巨幅畫作,靈感汲取自奧維德的?變形記? 。

受教宗保羅三世的邀請,提香於1545年的時候前往羅馬,在那裡接觸到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作品,並且看到了矯飾主義(Maniérisme)在藝術舞台上的活躍。

1576年,年邁的提香去世。他正在創作最後一幅作品:?聖母憐子 ?。

作品賞析

? 照鏡子的女子 ? (La Femme au miroir)

畫於1515年左右

藏於盧浮宮

可於德農翼,二樓,蒙娜麗莎展廳,7號展廳觀賞到畫作

2010 Musée du Louvre / Martine Beck-Coppola

INV. 755

畫中女子體態豐腴,膚如凝脂,身著當時流行的裙裝,低且寬大的領口使得女子的肩部得到完美展現,大袖口襯托出女子抓住秀髮的手臂的「線條美「,整體形象高貴典雅卻也性感撩人。女子頭微微傾斜,臉龐光潔柔和,如同雕塑般,這可以追溯到喬爾喬內筆下的維納斯形象。而背後的男子身著普爾波萬緊身短衣(pourpoint),滿臉鬍鬚,和女子產生了極大的反差。

兩面鏡子是畫面不可或缺的強調女子美的部分,也是點睛之筆。這種手法繼承於喬爾喬內:通過鏡面彼此的反射,年輕女子看到了自己的背部和正面。

提香通過光亮和黑暗的對比手法:暗的背景,陰影中的男子,和光下靜美的女子,著重展現了一種古典美。也通過色彩的搭配,紅黃白綠藍延展在一條對角線上,使畫面和諧平衡而不死板。

畫面最下方,放置女子另一隻手輕觸的香水瓶的傢具,是當時流行的一種人物畫像中的添加物。它使得空間更加具有層次感,「橫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畫面,也適當地拉開了維納斯與觀者的距離,產生一種距離美。

提香筆下的女性形象給予了之後的畫家無限的靈感,這種古典美成為了一種典範。

? 男子肖像,戴手套的男子 ?

(Portrait d"homme, dit L"Homme au gant.)

畫於1520年左右

藏於盧浮宮

可於德農翼,二樓,蒙娜麗莎展廳,6號展廳觀賞到畫作

2009 RMN / Stéphane Maréchalle

INV. 757

提香非常擅長於創作人物肖像畫,他能夠將人物的典雅外在形象和富有內涵的狀態表現在一幅二維的畫中,使人物「活靈活現」。

如盧浮宮的這幅畫。畫中男子姿態較為自然,身著白色荷葉領褶皺襯衫,外披黑色普爾波萬緊身短衣,左手戴手套,右手戴有戒指。

黑色外衣與白色襯衣的對比,複雜的手套設計和人物服飾及臉龐及背景的平整光滑的對比,使得畫面感愈發強烈。提香用色有限且整體偏暗。男子衣物與背景微妙融合,氛圍肅穆且有靜止感。而人物被光照亮的側臉,堅毅的眼神和微抿的嘴唇則使畫面具有生動的一面,這和靜止的物件產生了對比。這不僅僅是一副平面的肖像畫,提香更是將男子的心理狀態給表現了出來。

? 基督下葬? ( Le Transport du Christ au tombeau)

畫於1520年左右

藏於盧浮宮

可於德農翼,二樓,蒙娜麗莎展廳,7號展廳觀賞到畫作

2009 RMN / Stéphane Maréchalle

INV. 749

提香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參與創作宗教主題的畫作,許多壁畫留存於威尼斯的各大教堂。而畫作也被歐美各大美術館珍藏。此幅? 基督下葬?圖很好地體現了提香的風格。提香畫的是搬運的過程,而非下葬的那一刻。暖而豐富的顏色與畫面所呈現的悲劇時刻形成對比反襯。

再看畫面中的人物:基督的軀體似乎喪失了生氣,被聖約翰,亞力馬太的約瑟夫和尼哥底母搬運著。基督的頭被陰影所籠罩。畫面左邊聖母瑪利亞彎曲著身體,沉浸在悲傷之中,一旁扶著她的瑪麗·瑪德蓮娜雙眉緊鎖,直直地看向基督。這些人物構成了一個橫向展開的隊伍,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人物似乎被放大的畫面效果凸顯了主題的悲劇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盧浮宮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西蒙·武埃的法式巴洛克

TAG:盧浮宮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