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與其告誡女性「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如守住「不作惡」的底線

與其告誡女性「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如守住「不作惡」的底線

原標題:與其告誡女性「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如守住「不作惡」的底線


相信你已經知曉,又一位女孩在搭乘滴滴順風車時,不幸遇害。


不再贅述案件本身。事件一出,關於滴滴平台的失責、大平台的管理機制、監管體系,還有我們的法治環境等等,方方面面都在被深入探討。


無可否認,一起嚴重的惡性案件,從來不是「個別事件」,如海因里希法則,其背後的隱患早已埋下。


但今天,更想談一談這件案件背後所涉及的其他方面——

比如每每在類似的案件發生之後,總會有媒體或個人發布類似「女孩應提升自我防範意識」「女性出行安全指南」「生而為女性,我很抱歉」等內容,告誡女性應承擔保護自己的責任,甚至有人認為女性的穿著和行為也應為被施暴擔責,可似乎鮮有人勇敢向施暴者說:任何理由,都不是你作惡傷害他人的理由。


從這次滴滴順風車命案及整個事件傳播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底線的失守,不僅僅是大平台、大企業的,也是整個社會應當正面面對的。



1


侵犯與暴力投下的陰影,


讓她們不斷被提醒這個世界充滿陷阱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直到數年前看到一份研究,裡面有數十個女子的經驗口述,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男性暴力的受益者。


她們搭地鐵坐巴士的時候,總是要提心弔膽,要把文件或手袋遮在胸前。我又看到她們晚上不敢走進僻靜的小路,上夜街最好不要去得太晚,一個人走在街道上則要繃緊神經,注意身旁有沒有不速之客。


我還看到在一些辦公室裡面,有些女孩子去上司辦公室的時候會穿一件風衣,把拉鏈拉到頸口,生怕會被不值得信任的上司看見甚麼。


這只是她們太過敏感,這只是無謂的緊張嗎?我想不是。

我作為一個男性,有責任要認識這些女性身處什麼環境,在怎樣的背景底下長大。


為什麼我們男人很少擔心他們所擔心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怕加班過遲,喝酒喝得太晚?其中道理就有點像一些女子酒量不錯,是因為自小就被家長教訓得學會喝酒,免得長大做事「會蝕底」。


很多女性長期以來就習慣活在被侵犯的陰影之下,她們不斷被提醒這個世界充滿陷阱,危機處處,身邊陌生的男子無一不是可疑的。


這不是歧視男性,而是現實上我們都知道有太多太多女子夜歸遇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被人非禮的故事,所以她們有保護自己的責任。


但這真的是女性自己的責任嗎?


男性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暴力,受害者不只是直接被侵擾過的女子,而且還涉及所有的女性。


暴力在心理上投下的陰影使得擁擠的空間和夜晚的街道都成為女子潛在的威脅,這種威脅限制了她們的行動自由,讓她們的日常生活多了一重無謂的壓力。


相對來說,我們男子因此擁有更大的移動範圍,更具彈性的作息時間,和一份更舒泰的心情。


所以我們全體男人都成了男性暴力的間接獲益者。


什麼叫做日常性別壓迫?這就是了。

——整理自梁文道、黃世澤《日常的男性暴力》


2


滴滴順風車命案,


傷害和瓦解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感


3個月前,一位空姐同樣在搭乘滴滴順風車時不幸被害。僅僅3個月,又一起女性乘坐順風車的命案發生了。


在這個社會中,女性所面臨的恐慌和極度不安全感,不僅為女性生活戴上重重枷鎖,同樣也瓦解著整個社會的信任感,每個人都處在一種提心弔膽之中。


信任原本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社會資源。


我們打開水龍頭,要相信裡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我們過馬路,要相信所有汽車都會在亮紅燈的時候停下來。我們睡覺,要相信屋頂不會無緣無故塌下來。我們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


沒有信任,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已故德國社會學大師盧曼(Niklas Luhmann)就說得好:「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


然而,弔詭的信任偏偏如此難得。

我們根本沒有任何合理的基礎完全相信每一滴自來水都是安全的,每一位駕駛者都是清醒的,每一個建築商都是負責的,甚至每一位警員都是廉潔正直的。


然而,我們還是不斷地付出我們對他人的信任。那是因為我們不認為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可信的。


當然,我們還可以相信自己;只不過,一個所有人都只信任自己的社會還能叫做社會嗎?


——整理自梁文道


《信任:最重要又稀缺的社會資源》,


有所編輯


3


受害者詳細資料和照片的無休止傳播,


是對受害者更深的二次傷害


這次的滴滴順風車惡性案件在傳播中,我們再次看到社交網路的另一面。

比施暴者照片傳播更廣泛的,居然是受害女孩的照片和社交賬戶。許多自媒體賬號,第一時間刊載了受害者的照片,甚至詳盡地描述著女孩的家庭背景、詳細資料。不乏惡意者,對女孩的日常裝束打扮和不幸被害之間強加聯繫。


最後,是在女孩弟弟的呼籲懇請下,微博才註銷了女孩的社交賬戶。但她的照片,還在無休止地被傳播、被利用。


比起上一代的博客,微博、朋友圈、直播平台的門坎已經低得太多,表達意見只需要一句話,再也用不著苦心拼湊一篇完整的文章。


比起再上一代的網路論壇,它可以輕易穿越圈子的界限,讓不同傾向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共同分享一條相同的信息。所有人都是信息傳播者,所有人都是信息傳播的「主人」。


網上的論壇和博客已經漸漸取代了記者的功能,成為開發新聞的第一源頭。


新聞的範圍果真大了許多,只是有點大到了侵犯常人隱私的地步,大到了我們未必可以欣然接受的程度。


傳統新聞媒體發展了這麼多年,任何國家的報刊電視多少都會養成一些默契,並且依此訓練從業者,要求他們不得逾越某些界限。


那些界限不一定只是政治的,而且更是倫理的


報道強姦案,多半不可刊登受害者的詳細資料和照片,以免人家的人格遭到二次傷害。


新聞固然可以監督權力,但它也可以傷害平民。

在滿足民眾知情權的前提底下,傳統媒體也該慢慢學懂知情權與好奇心之間的差異;民眾好奇的東西不一定是他們有權知道的事情,例如一個性侵犯受害者的身份。


然而這幾年大家卻能在網上看到不少性犯罪的細節。


拍攝和上傳這些資訊的網民有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手握便利的電子記錄工具,擁有推特、臉書和微博等仿如媒體的大眾平台,其實就已經是個公民記者甚至是個獨家的新聞社?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反省過掌握這些工具平台就等於掌握了權力,甚至武器,因此就該負有相應的道德責任?


這個人人皆媒體的時代公平地給了每一個人手機和社交網站的賬號,卻沒能教會大家作為一個媒體的基本素養和該擔負起的責任。


——整理自梁文道


《大眾傳播的道德責任》,有所編輯


希望這一切,


最終不止剩下「只是被圍觀」

轉載:微信後台回復「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理想 的精彩文章:

陳丹青:他們絕想不到,有我這樣的傻子看了又看
從前,最酷的詩人都去衣索比亞賣咖啡了

TAG: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