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韓德民:不遵守邏輯規範滋生的學術泡沫

韓德民:不遵守邏輯規範滋生的學術泡沫

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是近來受到較多關注的美學理論體系,該體系圍繞「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這個核心命題展開。這個核心命題的邏輯偏差,集中暴露了其整個體系的脆弱性。解剖這個命題的設定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切實地理解不遵守邏輯規範給理論思維和學術研究可能帶來的危害。

學術進步植根於創新的願望,但創新的努力如果沒有相應的學術批評與之互動,就難免滋生形形色色的學術泡沫。中國當代學術發展的速度與質量、體量與質地,某種意義上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首先應由學術管理體制承擔責任,但學術共同體內部嚴肅批評的缺位也是重要推手。這其中,多數關注的都是雙方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具體辨析成果本身學術含金量的,可謂少之又少。

對於學術研究來說,常態的知識掌握固然重要,同樣甚至更加重要的,還有研究主體的消化吸收和建構能力。這實質上就是作為主體的理論思維能力,其重要的體現,就是自覺的邏輯規範意識。理論思維如果不尊重邏輯規範或缺乏這種規範意識,那麼無論表面上如何玄奧堂皇,底子里都只能是經驗材料和情緒衝動的堆砌,這種堆砌雖然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強化,但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化,可以有量的積累,但不可能有真正質的提升。就學界現狀而言,「樂感美學」存在的問題未必是最嚴重的,選擇這種相對優秀而非更等而下之的分析樣本,有利於我們更充分地認識邏輯規範問題在當下的嚴峻性和急迫性。

「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這是「樂感美學」給出的「美的本質定義」,也是其整個體系的根本支點。「樂感美學」總體理論思路上的偏失,在這個核心命題上有集中暴露。「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包含「兩個要點,一是美是能夠帶來快樂的對象,二是這種快樂必須有價值」。作者將「樂感對象」區分為「有價值的」及「無價值的」兩類,認為只有「有價值的」這一類才稱得上「美」。

筆者認為,「價值」和「美」兩個概念之間基本的邏輯關係決定了,這種定義方式不可能成立。「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作為美的本質的定義,實質上是邏輯學上所謂「循環定義」,只是形態稍微隱蔽而已。停留在這樣的層次,還只能算是抽象地知道何謂「價值」,而不能說是具體地知道何謂「價值」。要把對「價值」的理解從抽象提升到具體,就需要對它進行更具體的研究。具體化的途徑之一,就是把一般所謂「價值」劃分為「真」「善」「美」等次一級的類型,然後再分別探究這些不同的價值類型。「美」這個定義項既要有能力保證自己的價值屬性,又要有能力保證自己與「美」之外其他價值類型的區別。不應該通過用「價值」作為限定詞的方式使定義項滿足被定義項的要求,就和不應該通過用「美」作為限定詞的方式使定義項滿足被定義項的要求一樣。

祁志祥教授似乎是把「價值」和「善」當作兩個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來使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則這個命題實際上等於說:「美是符合善的要求的樂感對象。」但在當下的學術語境中,堅持將「符合善的要求」作為「美的本質」的內在核心標準,就不能不考慮如下兩個問題:首先,這種定義方式,意味著取消「美」作為價值類型與「真」、「善」等並列的資格,而將其轉化為某種「善」的特殊形態,由此將導致論說上的自我衝突。其次,即使作者願意放棄對「美」「區別於真善的獨立性」的堅持,退而承認「美」只是「善」的特殊形態,這個定義距離作為「可操作的答案」的標準仍嫌過於遙遠。用「符合美的要求的樂感對象」作為對「美」的定義,會導致定義中同語反覆的問題,這同樣是基本的邏輯規範所不允許的。同時,這種理解還有可能導致命題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問題。

邏輯是有關思維活動的基本法則,思維活動的有效性離不開邏輯規範的保障。所謂思維的有效性,是就其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而言的。能正確反映現實世界規律性的思維就是有效的,否則就是無效的。思維的展開繫於具體精神主體,如果思維主體的邏輯規範意識弱,則在實際思維過程中,就往往劃不清思維與情感慾望之類心理活動的界限。

對邏輯規範的普遍漠視,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從思維發生的角度說,商品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對於高效率地評估商品的交易價值的強烈心理需要,是推動概念化思維及作為這種思維規範的形式邏輯發生的直接動力。人情講究的是親疏厚薄,邏輯規範對抽象普遍性的堅持很難被理解。所謂「實用理性」某種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為對這種生存模式的適應。

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更多是人情化的,而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則越來越法理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人之間的親情式交往和對待方式,本來就有超乎法權及邏輯之上的意蘊,這類語境中個體思維和表達的非邏輯化顯得比較自然。現代社會的交流內容和相互對待方式,則建立在抽象普遍性的「理」的前提下,在這樣的語境中,思維和表達的非邏輯化就容易讓人感到錯愕。心理傾向上普遍存在的對於邏輯的頑固漠視,與生活現實對主體思維規範性和縝密化的要求之間,頻繁發生衝突,這是當代漢語語境呈現某種劣質化的重要背景。

漢語學術置身這樣的傳統和現實背景下,完全不受影響確實很困難。但這樣的傳統和現實,不應作為學術界放任自己的借口,而應該理解為壓力和責任之所系。現代化的最重要指標,不是GDP數值,而是人的主體素質。素質高低的基本標誌之一,就是理性思維能力的成熟程度。本文以「樂感美學」有關「美」的本質定義作為分析例據,但筆者真正關注的,不是這個具體命題的是非,而是命題構造方式對應著的思維和話語方式,是漢語學術世界對於基本邏輯規範的具有普遍性的漠視態度。不充分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轉變這種態度,當代學術發展所呈現的速度與質量、體量與質地不相對應的問題,就很難真正解決。

(作者:韓德民,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2期《不遵守邏輯規範滋生的學術泡沫——以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為分析樣本》,中國社會科學網張彥/摘編)

原標題:【文萃】韓德民:不遵守邏輯規範滋生的學術泡沫——以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為分析樣本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2期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堯:一流大學並非「排名排出來的」
蔡昉: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內涵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