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賣鹽的是畜生?真相是這樣……
近日,《中國賣鹽的是畜生》一文在網上廣為傳播,文章以某教授的名義,指出鹽裡面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對人體肝臟腎臟造成傷害,引起人們的恐慌。
這篇文章提到,文章以某教授的名義,指出「國產食鹽裡面有種可怕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
以下摘自原文:
我體檢發現轉氨酶升——總膽紅素升高——肌酐升高,過上一段時間好些,然後又升高。最嚴重時感覺腎臟明顯不對勁了,並且尿呈現醬油色。我親屬中有位協和畢業的博士,他認為我這些癥狀是某種化學物質導致的,讓我細查。我後來一樣樣排查我的品,最後我終於發現:
鹽面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
我當時上一查吃一驚,上已經有那麼多的譴責,責問中鹽為什麼往鹽面加亞鐵氰化鉀!?
我馬上改了含抗結劑的鹽,久所有的癥狀都消了,化驗單恢復正常,但是此後肌酐這項一直是正常值內的高數值,也就是說我的腎臟受到嚴重傷害。
亞鐵氰化鉀主要作鋼鐵業的滲碳劑,以提鋼鐵製件的表面硬度。
印染工業用作氧化助劑,使精元棉布染色逐步進保持染色質。顏料工業作生產顏華藍的主要原。
化學工業用作除鐵劑。
食品業用作食品添加劑----食鹽抗結劑。
該品屬低毒類。吸引起咳嗽、氣短。口服引起胃腸適有資料報道,中毒時腎臟受損害,尿糖增加。對環境也有嚴重危害。
文章的傳播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畢竟,食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調味品。
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是否安全?
現在就告訴你真相!
亞鐵氰化鉀,是合法添加劑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鍾凱表示,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有的人還是不放心。那我每天吃一點,會不會有慢性毒性呢?會不會致癌呢?
其實,亞鐵氰化鉀的慢性毒性也很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的數據,亞鐵氰化鉀的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也就是說對於60公斤重的人,每天攝入1.5毫克完全沒問題。
而我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亞鐵氰化鉀的最大添加量為每公斤10毫克。如果要吃出毛病,一個60公斤重的人每天至少要吃3兩鹽。而我們每天推薦的鹽是6克!②
安全,很多國家都在用
在國外也是將亞鐵氰化鉀作為作抗結劑(anticaking agent)使用。
比如,歐盟可以用亞鐵氰化鉀/鈉/鈣;美國用的是亞鐵氰化鈉,限量也基本和中國一樣;日本可以用亞鐵氰化鉀/鈉/鈣,但限量值是中國的2倍。
吃不吃,自己可以選擇
對於吃不吃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消費者其實是可以選擇的。
專家表示,按照相關規定,食鹽生產商要做標識,表明添加了哪種添加劑。
事實上,在市場上,除了井礦鹽等容易結塊的鹽添加了亞鐵氰化鉀,多數鹽品都未添加亞鐵氰化鉀作為抗結劑,包括湖鹽、冰晶鹽,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很大。①
其實,生活中多種鹽也沒有宣稱的那麼神奇!
關於鹽的其他真相
海鹽:本身並不含碘
碘是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國際上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就是食鹽加碘。
很多人擔心碘吃多了會得甲亢,這屬於擔憂過度。WHO認為,正常人每日碘攝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
低鈉鹽:也不能多吃
所謂低鈉鹽,其實還是以加碘食鹽為基礎,對於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用低鈉鹽替代日常食鹽,是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也不能多吃。因為,即便是低鈉鹽,如果比普通鹽多用25%,吃進去的鈉也就和普通鹽一樣多了。
玫瑰鹽:沒宣稱的那麼神奇
市場上還有一種玫瑰鹽很火,它號稱有84種微量元素,有益健康,比普通食鹽賣得貴很多。
其實, 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能檢測出84種營養物質(微量元素)。而且膳食指南一般推薦每天吃鹽的量不超過5克,這點鹽對於補充其他礦物質或者其他微量元素的作用非常小。
營養鹽:不會帶來更多營養
市場上還有各種各樣的「營養」鹽,比如加鐵、加鋅、加鈣、加硒的鹽等。
些鹽所添加元素的實際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可操作性不強。
吃鹽注意三點
所以,不管是什麼種類的鹽,在選鹽吃鹽時需要注意的還是這三點:
1、優先選碘鹽
目前,食鹽加碘依然是需要推行的,在購買食鹽時,大家還是優先選加碘鹽。
2、根據需求購買
如果是為了幫助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那麼在市場上購買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其中的氯化鈉含量有多少,在不期望影響口味過多的前提下,可以選擇低鈉鹽。
3、控制量:每天別超6g
不論是什麼鹽,它的主要成分還是氯化鈉,如果多吃,都可能造成鈉攝入過高,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控制量就要牢記這個警戒線:6g!
參考資料:
①民生周刊《中國賣鹽的是畜生?我們以負責任的態度告訴你真相!》(ID:msweekly)
②全民較真《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是合法的,日常食用不用擔心》(ID:qqjiaozhen)
③健康時報《關註:花樣鹽 迷了眼》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值班主任:楊小明 本期編輯:王楠
※那些比你忙,還堅持運動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TAG:健康時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