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搞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為什麼卻躲不過滅亡的命運?

清朝搞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為什麼卻躲不過滅亡的命運?

自從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就無可挽回地走上了衰敗之路。十年後,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讓清朝差點提前終結。不過,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不少清朝官員開始認識到西方軍事、工業等技術的強大。於是在十九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大清帝國展開。

「洋務運動」前後持續了三十多年時間,在「洋務派」官員的主張下,清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此外還開辦了一批新式軍事學堂,為培養國防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海軍艦隊。同時也代表著「洋務運動」取得的最高成果。根據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北洋水師實力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在「洋務運動」進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清朝國力蒸蒸日上,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同光中興」。

不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卻讓大清王朝的中興美夢徹底被擊碎。

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海軍實力完全喪失,幾十年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被消耗殆盡,中華民族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大清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為什麼搞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的清朝,沒有像當時的沙俄、日本那樣完成一次漂亮的轉型,卻最終走上滅亡之路呢?歸根結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改革力度不夠導致的。

當時清朝的朝廷上主要分成了兩派勢力,一是以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二是以李鴻藻、倭仁、徐桐、翁同龢等人為代表的「頑固派」。這兩派勢力的觀點完全格格不入,洋務派提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頑固派則堅持「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並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禦外侮。

李鴻章在一封寫給恭親王奕訢的信中曾這樣評價頑固派官員:「中國士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

作為晚清國家的實際控制人,慈禧太后心裡明白要想擺脫眼下的困境,必須要向西方國家學習經驗,所以她在國家政策上面就偏向於支持洋務派。但同時她又不希望洋務派勢力過於強大,所以又暗中鼓勵頑固派不斷地給洋務派扯後腿。因此,清朝的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個折中政策,和沙俄的西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維新,在執行力度上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所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以北洋水師為例,在軍隊建成之初,其實力確實穩居亞洲第一。但頑固派官員卻一致認為海軍就是個賠錢貨,不斷的投入就是白白燒錢。1891年,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成功說服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嚴禁北洋水師再添加新的「艦、炮、軍火。」無奈之下,李鴻章只能通過在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劣質的炮彈。而與此同時,日本在海軍方面的投入年均高達白銀1000萬兩,是北洋水師年均軍費的整整五倍。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在實力上已經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所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結果自然也就成了定局。

此外,清朝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官場風氣的敗壞,也是導致洋務運動進行不徹底的重要原因。而當清朝統治者最終認識到這種局面的時候,卻是為時晚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一場因拒絕貿易而引發的戰爭,結果代價遠超想像
納粹德國有26位元帥,為什麼名將古德里安卻沒份?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