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是南流江畔崛起的一個非凡的族群,著名美女綠珠與這個家族有關~

這是南流江畔崛起的一個非凡的族群,著名美女綠珠與這個家族有關~

原標題:這是南流江畔崛起的一個非凡的族群,著名美女綠珠與這個家族有關~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龐姓在玉林市轄區內戶籍人口為200117人。


龐 氏



?

龐氏淵源



龐姓是中國最早的五大姓(秦、楚、紀、周、龐)之一,歷史悠久,發展脈絡清楚;玉林龐姓來自中原漢族,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其起源主要有四個方面。


1.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後裔受封於一個叫「龐」的地方,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稱龐氏,始成為龐姓。因畢公高名聲顯赫,所以被龐姓尊稱為始祖,得姓地為始平郡。晉泰始三年(267年),始平郡從原來的扶風郡分置而出,即今陝西興平縣。周朝因住在姬水流域,周王朝姬姓,畢公高也叫姬高,因此龐姓也來自姬姓。


2. 出自高陽氏,為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代。此說法見袁義達、邱家儒著《中國姓氏·三百大姓》(2007年11月出版)所記述:「龐姓第一支出自高陽氏。相傳在高陽氏顓頊時代,有八大才子,其一稱龐降,亦稱龐江,其後有龐氏。其實,高陽氏時代的才子是當時影響的八人大氏族,均屬於高陽氏聯盟,龐氏族應是龐降氏族中的一個分支,為擅長建造高屋的群體,龐氏族早期的活動地域可能在今陝西韓城東南,後來南下越過長江進入衡陽以東,高陽氏的龐氏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歷史。」


3. 相傳襄陽(今湖北襄陽)有富盛,好為高屋,鄉黨引以為榮,稱之為龐高屋,後遂以龐為姓。


4.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或少數民族固有姓氏。此說法見《漢書·王莽傳》記載:西漢西羌人中有龐恬;清滿族人中有龐姓,世居蓋州(今屬遼寧);清滿族八旗姓龐佳氏後改為龐姓。今滿、土家、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龐姓始祖發祥於今陝西興平,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戰國時魏國有龐涓,西漢有杜陵人龐真。東漢時見諸史冊的龐姓名人達十多人。魏晉前,龐姓人已分布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湖北、重慶、遼寧等地。三國時蜀有謀臣龐統,魏有龐德。西晉至南北朝,龐姓迅速發展,逐漸形成南陽、南安、譙郡和始平郡望四大郡望,人丁興旺,俊才湧現。隋唐之際,大量的龐姓人離開四大望郡的故里,向四周擴散,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龐姓人的身影,這個時候廣西博白已發現有龐姓人居住的村莊。宋元時期,中原戰亂,龐姓避居南遷,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廣,江西吉水縣龐靖江遷廣西,後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明朝初年,龐姓向東南和西南遷徙,廣西陸川縣泗里龐姓,就是在這個時期由廣東化州木賢村遷來,賢才輩出。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之時,在湖北、湖南的龐姓有的入遷四川以至雲貴等省,還有的渡海遷徙台灣,進而播遷海外。


如今,龐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西、山東為多,此兩省(區)之龐姓約佔全國漢族龐姓人口的42%。


龐孝泰紀念堂坐落在博白縣亞山鎮同村龐羊腰嶺,佔地28畝,十節龍、九曲水彙集,氣勢不凡。每年九月初八日,全國各地的龐姓族人都會紛紛前來參觀祭拜。


?


得姓始祖


畢公高是周初著名政治家,他姓姬名高,是西周奠基者周文王第十五子,西周建立者周武王的胞弟。商末他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案,表彰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成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今陝西咸陽),是公爵,史稱畢公高。畢公高支庶之子有封於龐鄉者(今陝西興平),後子孫以封邑為氏,稱龐姓。因畢公高聲名顯赫,他們尊畢公高為得姓始祖。



畢公高像。


?


龐氏圖騰


龐是由「廣」和「龍」組成的會意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龐,高屋也,從廣,龍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廣是屋,且有一對刺,本義是依山崖建造的高樓大廈。有研究者認為,龐姓得姓於擅長建造高屋的族群。相傳襄陽有富盛,好為高屋,鄉黨引以為榮,稱之為龐高屋,後遂以龐為姓。


龐氏圖騰。


?


龐氏家訓


歷史上保存下來見載於各種龐氏族譜的《家訓》和《治家格言》數量極多,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泛的首推後漢龐德所作的《誡子詩》。《誡子詩》收印在《明心寶鑒》一書,與《三字經》《增廣賢文》一樣流傳甚廣。


凡人百藝好隨身,賭博門中莫去親。


能使英雄為下賤,解教富貴作飢貧。


衣衫襤褸親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


不信但看鄉黨內,眼前衰敗幾多人。


一樣生人幾樣心,一般茶飯幾般人。


同時天光同時夜,幾人富貴幾人貧。

君子貧時有禮義,小人乍富便欺貧。


東海龍王常在世,得時休笑失時人。


大家忍耐和同過,知他誰是百年人。


?


語言習俗


玉林龐姓族人日常所操語言為居住地方言,主要有兩種:一是漢語粵方言桂東南次方言,俗稱土白話或本地話;二是客家方言即客家話。


?


主要宗支分布情況及遷徙路線


玉林龐姓,據各地譜牒記載和有關資料統計,有30多萬人,是全國地級市中龐姓人口最多的城市。玉林龐姓主要分布在博白、興業、玉州、福綿、陸川、容縣、北流等縣(市、區)。玉林龐姓來自中原漢族,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在玉龐姓主要有五大支系,其來祖主要從陝西、湖北、江西、山東、福建、廣東等地遷廣西玉林。


龐孝泰支系發源於陝西始平。隋朝末年龐孝泰先祖來到博白繁衍生息,龐孝泰後裔人丁興旺,才俊續現。龐姓遷徙博白縣的共有3大宗支和10多個分支,分布於全縣的25個鄉鎮90多個行政村,人口約有20萬。除博白外,我國廣西玉林、合浦、陸川、岑溪、寧明等市、縣和香港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都有龐孝泰子孫分播。

龐靖江支系發源於江西吉水。宋朝寶祐年間(1253—1258年)龐靖江從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瓦子崗白竹社,以明經博士特授鬱林教諭,到鬱林任學正。龐靖江後裔最早居住在鬱林州城南橋竹尾村,有三子:彥初、彥忠、彥信。龐靖江後裔在760年間螽斯振振,瓜瓞綿綿,至今30多代,人丁播發20多萬,主要居住在玉林五屬,及玉林周邊貴港、桂平、靈山、浦北等市、縣280多個村莊。



位於玉林城南五里龍神灣的龐靖江陵墓,2004年被定為玉林市文物保護單位,受法律保護。


龐善政支系發源於湖北襄陽(陸川縣龐氏族譜記載是發源於福建閩侯)。龐善政是宋名相山東成武龐藉公之裔孫,南宋丙戍年到廣東南海任職,初居南海縣疊滘隨沙村,後遷居化州良光鎮木賢村。善政公精通堪輿,後代得其堪點受益,子孫眾多,代代有賢。自明洪武年間起,善政公後裔不斷往廣西遷移,第5代孫天任公遷往廉州(合浦),天麟公遷往陸川;第十代後裔有遷防城,有遷欽州,有遷博白,有遷興業的,形成了廣西龐善政公支系。善政公在廣西各地後裔超過10萬人,與孝泰公支系、靖江公支系構成廣西龐姓三大支系。


龐曰填支系發源廣東南海。容縣龐姓始祖曰填公,自明朝武宗年間從廣東省南海縣疊滘村「白石社」遷徙廣西容縣思里陀村「關塘社」(即今容縣容西鎮思傳村),繁衍20世,約500年,分布在容縣15個村莊,近6000人。有分支遷徙陸川、桂平、北流、平南和泰國的勿洞府等地。


龐士龍支系發源於山東兗州。龐士龍字子翱,號見田,生於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原籍山東省兗州府滋陽縣喬木石字庄,後裔遷入北流新圩湴垌、木棉坡、南勝等村,居住北流山圍、白馬等鄉鎮,亦有從玉林遷來的龐靖江支系和從陸川遷來的龐天麟支系後裔定居北流,並有從北流再遷容縣、桂平等居住者。


?


本姓人自評


距今1800多年的西晉時期,偏於一隅的廣西博白出了一個曠世美女綠珠女,綠珠女與當時的首富石崇演繹了一段人皆盡知的「金屋藏嬌」「夢斷金谷園」的凄美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綠珠女的母親姓龐,這是有龐姓人遷徙廣西的最早記載。讓龐姓人在廣西更廣為人知的是1400多年前隋朝末年(公元580年左右)龐孝泰先祖來到白州(今博白縣)任職,並定居白州柯木堡。龐孝泰自小文武雙全,忠、孝、仁、義,投身軍旅,屢立戰功,被唐皇授予衛將軍等職。龐孝泰英勇忠烈,北破突厥斯,西定吐谷渾,率嶺南兵三伐高麗,為國捐軀盡忠,他的13個兒子也戰死疆場。民族英雄龐孝泰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國人,更激勵其30多萬分布在廣西博白以及世界各地的後裔子孫。


作為孝泰公眾多後裔的一員,我倍感自豪,時刻提醒自己要遵從祖訓,崇文尚武,勤奮好學,興邦濟世,精忠報國。作為龐姓人,更有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而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廣西龐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龐旺)

?


專家點評


大容山、六萬大山、雲開大山一脈西來,提攜了南流江,向南方的碧波銀浪奔去。這是中國南方最具個性的山和最有特色的河。玉林龐氏族群,就是在這樣的地域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因了這種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背景環境,使龐氏族群文化展現的背後具有了另一層特殊的象徵意義:山一樣厚重的家國情懷,水一樣寬廣、開放的理念和品格。這是與中國歷史聯繫最緊密、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世紀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最為貼近的族群之一。貞節可風的晉代美女綠珠(其母龐氏),血灑疆場、以身報國的唐代衛將軍龐孝泰,跨區域借海發展的鐵山港(龍潭)組團是這種象徵意義的極佳例證。


支撐這個族群立足、發展的有兩個要件:一是龐姓為中國早期的五大姓氏(秦、楚、紀、周、龐)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播揚,為龐姓穩立於姓氏族群之林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善用家規家訓勉勵後人。宋代龐善政說:「守孝悌以重人倫,訓子弟以端士習。效工商以定志向,明禮義以篤宗族。勸農桑以免饑寒……」明朝龐尚鵬說:「輕浮則矯之以嚴重,偏激則矯之以寬宏,暴戾則矯之以和厚,迂遲則矯之以敏迅。」等等,為後人指明了睦族與處世之道,是養育、壯大龐姓族群的最好精神食糧。(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會長 羅秀興)



家 族 名 人


龐孝泰(601—662),祖籍河南偃師,廣西博白縣人。唐武德甲申科舉人,唐貞觀丁亥科進士。在唐軍平定嶺南的戰鬥中,英勇殺敵,屢立戰功,被授為衛將軍。唐武德二年(619),隨蘇定芳、程名振等出征高麗,初建功勛。貞觀壬寅年(642),太宗御駕親征,授孝泰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左驍衛將軍。龍朔元年(661),孝泰率嶺南兵三伐高麗,直逼蛇水,大獲全勝,龐孝泰乘勝追擊,手殺數十人,終因援兵不至,寡不敵眾,捐軀盡忠。



龐孝泰像。

龐靖江(?—1258),諱濟甫,字紹吉,號靖江。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瓦子崗白竹社(今江西省吉水縣雙村鎮洲上村),宋寶祐年間(1253—1258)以明經博士特授鬱林教諭到鬱林任學正。靖江公到任後大刀闊斧興辦教育,在古定文廟增辦州學,建立縣學,鄉村義學、社學興起,以齋、軒、書室、讀書樓、書房等命名的私整遍及城鄉,繼而鞠躬盡瘁,日夜操勞,廢寢忘食,以至於積勞成疾,在任上病逝於官署里。龐靖江開鬱林興學之先河,為鬱林教育事業在宋後日漸昌明,至清日益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龐靖江後裔最早居住在鬱林州城南橋竹尾村,有三子:彥初、彥忠、彥信,瓜瓞綿綿,靖江公後裔已發展到220多個支系36代人丁22萬多,遍布在玉林五屬以及玉林周邊貴港、桂平、靈山、浦北等市、縣280多個村莊。


龐善政(1121-1215),字敬禮,號光化,是宋名相山東成武龐藉公之裔孫。南宋丙戍年進士,到廣東南海任職,初居廣東南海縣疊滘隨沙村,後遷居廣東化州良光鎮木賢村。自明洪武年間起,善政公後裔不斷往廣西遷移。特別是善政公第五代孫龐天麟公遷陸川泗里村後,興建祠堂,重視耕讀,崇尚正氣。據廣西通史、陸川縣誌記載,陸川縣「泗里龐姓」自明起至民國時期600多年間,先後湧現出舉人19人,副榜4人,秀才、貢生113人,形成「一榜三捷」「兄弟登科」「四代八舉子」「五代七郎官」「十五代連續進學」的陸川泗里龐姓文化現象。


龐嶼(1694—1751),字石洲,號頗亭,廣西陸川泗里人。舉人出身,官至廣東按察使、布政使。歷任廣東鎮平、歸善、番禺、梅縣等縣知縣,廣州府理猺同知、代韶州知府,廉州、廣州知府、惠潮嘉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雷瓊兵備道、兩廣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廣東按察使、布政使(從二品),政績頗佳,口碑甚好。他有矯世變俗之志,在縣、州中關心農事,注意改革吏治,革除弊政陋規,不畏權貴,敢於懲治貪贓,積極督修水利,並在青黃不接的季節放糧賑災,從而使農民避免了高利貸盤剝,也因此獲得了勤政愛民的聲譽。清朝乾隆皇帝曾稱許龐嶼辦事幹練、公正、清廉。


龐大恩(1900—1937),字澤普,參加革命後改名吳永康,廣西興業縣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19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25年在東京參加中國共產黨,1926年回國後在上海黨中央機關、江蘇省委工作。1932年夏,由黨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後隨四方面軍轉移到川陝邊地區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四方面軍總部秘書、通江縣委書記、中共川陝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中共川康省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為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5年參加長征,1937年3月,在甘肅張掖祁連山中對敵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37歲。



龐大恩像。



崛起於南流江畔


瓜瓞延綿,人才輩出,薪火相傳


南流江畔 龐姓崛起

玉林市古稱鬱林州,是廣西富庶之地,一條由北向南流淌的南流江水流經北流、玉州、福綿、博白,最後經合浦注入南海,我們稱它是玉林的母親河,中原人及中原漢族文化在玉林著陸就是得益於這條母親河。龐姓從入遷開始,就一直在南流江兩岸生活繁衍著。《奔騰的南流江》一書中對龐姓人遷居玉林有這樣描述:「從唐及五代至兩宋時期,相當數量的漢族人到達玉林,如容縣的封、關、張姓等,玉林的陳姓、陶姓、鍾姓、龐姓等遷入。」


據《博白縣誌》記載,東晉時(公元250年前後),南流江畔的綠珠村一帶已有龐姓人居住。龐姓人南遷廣西,與東漢時期的軍事行動有關。其時,東漢名將馬援揮師南下,水陸並進,水路經玉州、博白、合浦的南流江出海,跨海進軍交趾(今越南)。漢時博白、合浦的南流江沿岸物產豐富,是馬援安營紮寨、屯兵休整之地。馬援征交趾雖然只有四年時間,卻不單單是取得征交趾戰爭的勝利,而且因為這一次戰爭需要,動員了大量北方漢族人遷徙廣西戊邊守土,與百越各族人共同生活,甚至通婚繁衍後代。龐姓人何時來到廣西,在這一時期里也找到了答案。馬援征交趾結束後,在廣西博白南流江畔綠蘿村,有龐家女子嫁到附近梁家,生下一個曠世美女,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傳說記載。這位美女名叫梁綠珠,亦叫綠珠女,公元268年生於博白雙鳳綠蘿村,母親龐氏,40多歲才生下綠珠,綠珠自小天生麗質,嬌媚無比,能歌善舞,姿傾南國。後來西晉歷史上發生的一連串「珠還合浦」「金屋藏嬌」「夢斷金谷園」的故事都與她有關。


博白縣地理位置在今天已經看不出是戰略要地了,但在古代,可是嶺南的軍事要塞,中原人到海南、交趾,必須經這條水路從長江到湘江過靈渠到灕江、西江,順容縣綉江上到北流圭江,再往玉林南流江南下博白,到合浦出海。歷史上「珠還合浦」就是經這條水路把南珠源源不斷地向北水運奉貢朝廷,震驚古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也是在合浦沿海一帶,玉林、博白則是其中的重要節點。博白有幾百年前舊族譜這樣敘述:「太始祖始平郡寓博邑住居綠珠寨承業由今二十代……」說明漢朝時就有龐姓人從始平郡直接移居博白綠珠村居住了。這是龐姓進入廣西有記載的第一支,至今有1800年的歷史了。


之後,由於中原一帶戰亂四起,避居南方者漸多,使得龐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廣,有些人遷入廣西後,在當地成為望族。如博白龐姓龐孝泰先祖隋末就從中原奉旨而來,率兵到嶺南一帶剿亂後遷到廣西博白柯木堡居住,是廣西史志記載以來龐姓人又一支遷徙到博白的支系,已有1436年歷史了。


現在博白龐姓人口已有20多萬人,是全國龐姓人第一居住大縣。其他支系龐姓人入遷玉林後,也大都分布在玉州、北流、興業、陸川、容縣等南流江兩岸。一千多年來,玉林龐姓在南流江畔繁衍生息,甚至沿著南流江走向了蔚藍色的海洋,瓜瓞延綿,人才輩出,薪火相傳。


武將強國 興邦濟世


龐姓是春秋戰國時中國五大姓氏(秦、楚、紀、周、龐)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龐姓人英才輩出,湧起如雲,為強國興邦立下了不世功勛。如戰國時魏國將軍龐涓,與孫臏為同學,兩人多次鬥智。三國時有為劉備出謀劃策的鳳雛龐統,魏黃門吏部郎龐山民;曹操手下龐德,助曹仁攻關羽;龐統的叔父龐德公,躬耕不仕,採藥鹿門山。唐時龐堅,以長史守潁川,拒安祿山叛軍,糧盡援絕,被俘後活活凍死;龐勛於唐末率戍卒起義,被推為天冊將軍。宋時龐籍官至宰相,後經罷斥,又起為太子太保;還有以開邊為己任,前後在西南二十年的龐恭孫等。


入博始祖龐孝泰先輩隋朝末年到白州(今博白縣)任職,其兄弟四人(忠泰、孝泰、良泰、厚泰)分居玉林、博白、陸川、興業等地。龐孝泰定居白州柯木堡,自小文武雙全,忠孝仁義,投身軍旅,屢立戰功,被唐皇授予衛將軍職。貞觀年間,龐孝泰受唐皇之命,北破突厥斯,西定吐谷渾後,舉兵伐遼,龍塑元年(公元661年)被授予遼東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與唐軍名將蘇定芳、程名振等率嶺南兵三伐高麗,直逼蛇水,大獲全勝。龐孝泰乘勝追剿,孤軍深入被圍困,奮力與戰,終因援兵不到,寡不敵眾,捐軀盡忠。他的13個兒子也獻身疆場。唐皇念其豐功偉績,敕封鄉賢,賜溢忠慧,入文廟春秋享祭,百世流芳。


此後,一代又一代龐姓子孫繼承了先祖遺志,前赴後繼富國強兵。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皇任命龐孝泰兒子龐同善出任行軍總管,討伐高麗。9月,龐同善大破高麗為父報仇,為兄弟報仇,為國雪恥。民國時期,博白鎮水佳坡村龐金龍為縣保安司令,博白大垌鎮社區龐崎峰為廣東陸軍上校,龐光明畢業於黃埔軍校,任連長。民主革命時期,興業縣籍龐大恩出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秘書、地方工作部部長,後在長征中壯烈犧牲。民主人士龐耀輝是陸川縣馬坡人,他參加過廣州起義,從1937年至1945年任博白縣縣長,支持博白縣地下黨的發展和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在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哺育下,龐姓武將更是人才輩出,不勝枚舉,各領風騷。如博白菱角鎮大龍村人龐為強,歷任海南軍區作戰處參謀、作訓科科長、參謀長,1974年參與指揮收復西沙群島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任132師副師長、師長,1983年任海南軍區司令員,1988年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調任湖南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龐為強十分關心家鄉各項事業建設,為家鄉災民捐款救災,捐資助學,和地方政府積極籌集資金450多萬元建設家鄉公路、橋樑,深愛人民愛戴。靖江公後裔龐秦嵩,玉林人,廣州軍區空軍少將,是著名畫家,出版有《龐秦嵩畫集》等多本畫集,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收藏。孝泰公後裔、廣西龐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龐旺,靖江公第26代後裔、中華龐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龐光輝等人,多年來為家鄉做了很多扶貧助學的工作,他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很強。玉林市本土的企業家龐富英、龐衛民、龐明堅等人既是龐姓事業的熱心人,更是社會公益事業的倡導者,他們樂於助人,積極奉獻,為大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文臣治國 興學育人

龐姓人猛將如雲,強國興邦,文臣也燦若星辰,治國興學。


南宋末期,大好河山已在元軍鐵騎之下,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已兵臨城下,南宋皇朝風雨飄搖,人民已遭遇血腥屠殺,難民紛紛逃亡嶺南,南宋皇朝眼看江山已去,但仍想苟且偷安,控制嶺南這塊未淪陷疆域管治,仍重用文臣治國,在南宋文化之區域重鎮江西吉安府設考場招賢納士。來自「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的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瓦子崗白竹社的才子龐靖江應考錄取,被南宋朝廷以明經博士特授鬱林教諭,宋寶祐年間(公元1253年)到鬱林任學正,居鬱林州城南橋竹尾村,傳播文化,培養人才。興業縣龐村是龐靖江後裔居住的古村落,文化積澱厚重,是明、清時期龐家人富有生活,高雅文明的縮影。興業標誌性建築石嶷文塔,是清乾隆十二年(1748年),由興業龐村龐純正、龐濟父子建成(原石嶷文塔建於北宋景室年間,清順治年間被人拆毀)。


陸川龐善政族裔,自明朝洪武年間由廣東化州遷入陸川後,或秀貢監舉傳家,或縣州府道濟世,逐漸發展成為以「泗里龐」為中心的陸川望族,是玉林龐姓三大支系之一。數百年來,陸川龐氏也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業績,特別是龐善政第五代孫龐天麟遷陸川溫泉鎮泗里村後,興建祠堂,重視耕讀,崇尚正氣。據廣西通史、陸川縣誌記載,陸川縣「泗里龐」自明起至民國時期600多年間,先後湧現出舉人19人,副榜4人,秀才、貢生113人。「一榜三捷」「兄弟登科」「四代八舉子」「五代七郎官」「十五代連續進學」是陸川泗里龐的文化奇蹟,至今膾炙人口,為民間所傳頌。


明清時期陸川龐氏不僅讀書為宦者較多,大富人家也不少。他們致富後不忘興學,由各房捐款聘請先生,興辦私塾,讓龐姓子孫就讀,有一些龐姓族人的親戚也來就讀,如泗里奎峰嶺的聚奎樓、老城肚的書房屋、平樂松木根的書房(屋已沒有了,該處現叫書房坡)等都是當年龐姓子弟讀書的地方。由於有這樣的讀書環境,陸川龐姓人的家庭生活狀況不管如何,都會有讀書出仕的機會,也是從這些地方走出了不少龐姓官宦,他們在外出做官時,不忘興學育人使命,在當地興辦學館,治學育人。如陸川籍龐星亭在福建邵武府任職初期,發現當地雖然有不少學子相當勤奮,但由於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每次大考能登科甲的都不多,因此龐星亭籌資在當地興辦學館,設立獎學制度,挑選屬地內較有才華的學子進行專門授課,為學子門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營造了一種讀書的氛圍,使當地學子先後中進士的就有十幾人之多,很得當地人的尊崇。他退職回鄉後也不持勢,始終與鄉閭和睦相處,得到了當朝的嘉獎,並下旨以「閩省名宦,粵西鄉賢」建祠崇祀。當年祭祀龐星亭的祠叫「鄉賢祠」,其事迹載入《陸川縣誌》《廣西通志》。


靖江公後裔龐業基、龐家駒為弘揚家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鼓與呼,在古稀之年四處奔走搜集材料、撰寫族譜、出版《龐靖江公傳略》,這種為弘揚族群優秀文化不辭勞苦的精神一直被族人稱讚和學習。


(玉林日報記者:陸小青)


責編:晏海珊


主編:宋建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林日報微報 的精彩文章:

對生命的溫柔尊重——在玉林,他關注著街頭流浪小動物……
漲姿勢了!這些玉林的行市典故,連你爺爺都未必知道!

TAG:玉林日報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