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對錯豈無公論,誰人不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代價?
原標題:是非對錯豈無公論,誰人不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代價?
吳王夫差用他高超的軍事才能打贏了艾陵之戰,但卻輸掉了整個國家和自己的性命,因為他沒有像伍子胥所說的那樣,看清自己真正的死敵。他想要成為諸侯霸主,也可以讓人理解,但那如果在消滅越國之後再進行,無疑會增加成功的勝算,就算不成功,也不至於國滅身亡。
夫差獲勝之後,越王勾踐立即率群臣前來吳國賀喜,向吳國獻上了厚禮,夫差非常高興,想要增加越國的封地,勾踐再三推辭才作罷。
伍子胥十分痛心,他勸諫夫差說:「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但大王您現在卻聽信小人的姦邪之詞去攻打齊國,就算我們佔領了齊國,那也就像是得到了一塊堆滿石頭的空地罷了,沒有任何用處。況且盤庚之誥上說,那些叛亂之臣就要把他們全部處死,不要讓他們留下後代再遺禍子孫,商朝因此興盛起來。希望大王趕快攻打越國,不然,後悔可就來不及了。」夫差聽了非常生氣,他把伍子胥趕出朝堂,並下令以後不許再見。
伯嚭其時與伍子胥已勢同水火,他見伍子胥已經觸怒夫差,知道時機已經來臨,於是向夫差進讒言說:
「伍子胥為人殘暴,不講情義,猜忌陰險,內心充滿怨氣,恐怕會給我國帶來深重的災難。他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忠誠,但內心卻異常狠毒,他連他父親和兄長的生死都不管不顧,還怎麼能把大王放在心上呢?
「之前大王準備要伐齊,伍子胥就反對,但大王卻打了勝仗回來。伍子胥感到非常羞恥,覺得沒有用他的計謀卻反而取得了勝利,於是為此怨恨大王。伍子胥剛愎自用,想通過強諫來阻撓大王取勝,這樣就能顯示出他計謀的正確性。但大王沒有聽他的話而出兵伐齊,所以伍子胥就裝病不上朝,也不跟您一齊出征。
「我叫人暗中觀察,發現伍子胥在出使齊國的時候,把他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伍子胥作為大王的臣子,在吳國不得志,就與外國的諸侯互相串聯,還自以為是先王的謀臣,如今見他不受重用,就對大王心懷怨望。大王您一定要早想對策。」
夫差聽了大怒說:「之前我還不忍心處死他,沒想到現在他把兒子都送到了國外,伍子胥果真是欺騙了我。」於是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名叫屬鏤的寶劍,令伍子胥自裁。
伍子胥見到夫差帶劍而來的使者,仰天長嘆說:「老天啊,奸臣伯嚭亂政害國,大王您居然反過來要殺死我,我千辛萬苦輔佐您的父親成為霸主,又在先王那裡為您爭來了王位並忠心耿耿地輔佐您,您居然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我。」
他又對他的門客說:「我死了之後,在我的墳上種一棵梓樹,長大了自然會派上用場(梓樹常用來做棺材,意謂吳國滅亡後替夫差收屍),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放在吳都的東門上,看越國人是如何進入都城,滅掉吳國的。」說完之後,自刎而死。
使者把伍子胥臨死前的話告訴夫差,夫差非常惱怒,他下令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做成的袋子,然後扔進了江中,想讓伍子胥形消神滅,銼骨揚灰。
吳國百姓非常同情伍子胥,悄悄地把他的屍首打撈出來,然後安葬在了一座小山上,為了紀念伍子胥,那座山因此被稱之為胥山(今江蘇蘇州市境內)。
伍子胥,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484年。他智勇雙全,忠烈耿直,他忍辱負重,替冤死的父兄報仇,他竭盡畢生才智,助闔閭登上霸主地位,只可惜的是,他因為性格直率,犯顏直諫,因此與性情暴烈的夫差產生了極深的矛盾,並被伯嚭進讒言所害,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千百年來,伍子胥都是忠臣的化身,每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都對他懷有深深的同情之心。
其實,從伍子胥被殺之時往前回溯,他應該是有機會像孫武那樣激流勇退的,他在助闔閭攻破楚都並大仇得報之時,他就應該退出這個血腥的舞台。他在報仇,而他的手上其實也沾染了不少無辜者的鮮血,吳王僚,慶忌,還有數不清的吳軍將士、楚軍將士和遭受戰亂的黎民百姓,他們又有哪一個生來就註定是要被殺掉或是死於戰爭的呢?或許,是他對吳國的極度忠誠和牽掛,讓他不忍心放手吧,太可惜了,伍子胥,只是,他應該也需要有一些懺悔吧!
作者簡介:張生棟(筆名冷雨清)男,生於1979年,甘肅省武威市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武威市作家協會理事。致力於歷史、現實主義、科幻、懸疑推理小說等作品的創作。現就職於甘肅省武威市某政法機關。2011年發表長篇偵探小說《神探筆記》始受關注。編劇執導的警匪題材微電影《重生》、《網詐風雲》、《警察別哭》獲熱評。
TAG:作家冷雨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