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為你揭秘,西裝是如何從英倫走向中國

為你揭秘,西裝是如何從英倫走向中國

原標題:為你揭秘,西裝是如何從英倫走向中國


西裝,是如今男士必備的服裝之一,但它的由來及進化史卻鮮為人知。


自西裝誕生多年以來,就一直在男性的衣櫃里穩穩地佔據著一席之地。儘管今天的男裝界是由便服主導的,這種狀況以後恐怕也不會改變,許多男士上班也不必穿西服,但不管是政治人物、銀行家或工會領袖,男人在社交場合還是習慣穿西裝。

緣起——英國朝廷「財政緊縮」



17世紀的歐洲男子


西裝誕生在英國,17世紀的歐洲男子曾流行穿緊身衣,戴耳環,穿花皺領襯衫、絲絨服裝。17世紀中期英國瘟疫大流行,特別是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為了塑造朝廷「財政緊縮」的形象,查理二世要求大臣們改變華麗的裝扮,改穿簡單的緊身短上衣、襯衫和及膝褲,這就是西裝三件套的早期雛形。

英國人善於處理羊毛纖維,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首先發明了高效的新型織布設備,紡織行業蓬勃發展,此後英國的面料一直領先於天下,至今世界所有的頂級面料全部出自英國。



拿破崙戰爭把巴黎的頂級高定裁縫送到了倫敦。這時,西裝發展史的重要人物喬治·布魯梅爾出現了,這個花花公子從小就對著裝非常痴迷,據說他每天花在穿衣服上的時間達5小時以上。布魯梅爾很快成了威爾士王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的好朋友。他在為皇家軍團採購藍色、白色和銀色制服的過程中,同倫敦最優秀的裁縫接觸頻繁,於是有了新的想法。他認為布料、剪裁和輪廓才是男士盛裝的精髓。他委託裁縫師製作了緊身長褲和外套,並以樸素的顏色來強調外形和線條。一件平口式燕尾服,緊繃的緊身褲,再加上棉布長筒襪,這就是布魯梅爾當時引領的倫敦時尚。當皇家軍團用布魯梅爾去繁從簡的服裝取代了華麗的配飾時,這種服飾在倫敦及其他地區也流行起來。漸漸地,西裝從倫敦的小街一路前進,最後征服了全球。


發展——去繁從簡,適宜運動


19世界80年代的歐洲男人


軍服對西裝的影響非常明顯,當代西裝的墊肩帶有一絲肩章氣息,也讓男人得以擁有布魯梅爾追求的V型軀幹;西裝的W領似乎源自長禮服的立領,而長禮服則源自軍隊的衣著。約在1850年,上衣的尺寸變短,成為今天男子西服樣板套裝,可以認定,現在男裝的原型是在19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形成的。


西裝外套背面的單衩或雙衩讓人們騎在馬上很舒服,證明西裝也同古老的運動裝有關。一些西裝仍然保留騎馬時可以輕鬆使用的開口袋。也有人認為,西裝的發展更多是為了滿足維多利亞時代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大約到了19世紀中期,男士的衣著開始放鬆,緊身長禮服變為較寬鬆的合身外套。隨著西裝夾克和褲子的逐漸演變,原本圍在脖子上的絲質圍脖也被領帶取代。在歐洲30年戰爭期間,路易十四的克羅埃西亞輕騎兵聯盟就在脖子上圍了鮮艷的領帶,這也是他們的傳統民族服裝。這讓路易十四印象深刻,很快在法國成了流行時尚。1860年前後在英國,不同的款式和顏色的領帶代表你來自哪裡,比如學校、軍隊或運動俱樂部。

隨著19世紀末美國商業文化的崛起,西裝成為上流社會崇尚的休閑風格,西服作為正式禮服保留下來,而燕尾服、大禮服、晨禮服作為一個歷史時代已進入博物館。


東傳——進入中國



西裝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清代晚期。中國的紅幫裁縫從日本習得西裝的製作,當時的人,特別是有點兒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據《清史·西洋記》中記載,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人風流倜儻,狂傲不羈。他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英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覺得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裝。而嚴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


中國第一套國產定製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定製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王睿謨開設的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二十世紀上葉,上海紅幫裁縫名店「榮昌祥」等為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要員做過一大批中山服和軍服。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衝擊傳統的長袍馬褂,漸漸在中國得以流行。


二十世紀50年代,上海紅幫名師為陳毅市長等上海市領導做過西服、中山服。1956年遷京的北京紅幫服裝店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做過毛式中山服和西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高定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英國高定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