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帝王的老師們

明清帝王的老師們

原標題:明清帝王的老師們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明清皇子,無論是追求盛世的文治策略,還是開拓疆土的赫赫武功,才能和智慧都源於其早期所接受的教育,而其中皇子老師的教誨又是重中之重。選擇正確老師,有時就意味著盛世的來臨;選擇錯誤老師,有時就意味著國運的衰敗。


帝選選擇標準


皇子皇孫雖貴為天子之身,但其成長曆程也同常人一樣;人不學,不知道。同時,皇帝負擔著家天下的重任,非尋常之人所能勝任,老皇帝自然對皇子的教育十分重視。

朱元璋稱帝第一年,為了彌補自己小時未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遺憾,命人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為太子和諸皇子學習的場所,大本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時,詔告天下,聘請各地名儒,以育皇子。一時間名師薈萃京都,只為進入大本堂面授皇子皇孫。這些前來應詔之人。大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不乏宋濂這樣的名臣宿耄。這些名師,前後一共十餘年,耐心細緻地向太子和諸王講解四書五經,對於皇子們後來治國平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通常教皇子讀書的人稱為講讀官,他們擔任太子教育的重任。這些講讀官大都為學養深粹之人。對一名優秀講讀官的選擇標準集中在兩點上:一是德行,講官必須是端良厚重、老成識體的正人君子;二是才學,講官必須是學問淵博、融會貫通的博學鴻儒之士。


明清兩朝,選取皇子老師的角度和考察內容大致都是相同的。首先皇室非常注重的是老師的博學的程度,其次是看他們的人格和名聲。明神宗朱翊鈞五歲就已經開始讀書了,當時他的父親穆宗朱載廈,親自挑選當朝聲名顯赫、品端識博的高級官員作為他的老師,如高儀、張四維、沈鯉等,這些人無不是學富五車之輩。太子從小就向這些人學習,無疑對於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要超過常人很多。博學多才、道德高尚、品格端莊、名聲顯赫,是選擇老師時必須要考察的幾條標準。法國傳教士白晉在1697年時,曾記錄了如此一段話,作為他對清朝挑選的皇帝師傅的看法:

這些皇子的教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他們的保傅都是從青年時期起就在宮廷里培養的第一流人物。

清朝的皇子皇孫讀書也都有各自的老師。但同明代相比,清朝建國初期,皇子們的老師中鮮有漢族人,而教授儒家經典更是被視為洪水猛獸。歷史上非常注重皇家教育的的孝庄皇太后,對孫子康熙帝玄燁的教育十分嚴格。在請老師這一件事上,她自然也不敢怠慢,為康熙聘請了很有名望、學識淵博的飽學之士,且要求他們遵循「嚴有益,而寬多誤」的宗旨教育康熙。清朝的皇室還更注重對皇子們的馬上功夫的教育。康熙的騎射教師就是一名忠實嚴格,且精通射術的侍衛默爾根。但是,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孝庄卻不給康熙延請漢學名宿來教授儒家典籍,以至於年幼的康熙只能向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學習儒家經典。他曾說:

朕八歲登基,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系明時多讀書之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

到了晚年,康熙非常看重對皇子們的教育,他甚至在京師西郊海淀西邊的丹陵片,建造了一座「避喧聽政」的暢春園,這裡同時也是皇太子讀書的地方。同他年幼時學習儒家典籍的經歷相比,皇子們要幸福得多。在太子六歲的時候,開明的康熙帝就為其延請了當朝大學士張英和李光地來專門教授讀書。康熙為子延請名師,已經表明清朝最高統治者在滿漢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康熙還為皇子們的教育煞費苦心,立有許多訓誡之語,一直是皇家教育的語錄典範。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皇室越發重視對漢學名宿、博學明理的太子師傅的選取。後來的乾隆帝曾先後受業於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徐元夢和翰林院編修蔡世遠等人。


至清朝晚期,皇室對延請名師更為看重。


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就是在任期還未滿的情況下,直接從山西調到京城,擔任幼年咸豐的老師,且一做就是17年。同樣,到了光緒帝時,翁同龢擔任幼年光緒的教育重擔,並一任就是22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也是中國封建帝王社會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雖頑劣不堪,且處於封建社會土崩瓦解的末期,但其老師也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儒,僅教習儒家經典和歷史典籍的就有當朝名儒陳寶琛、陸潤庠、徐坊等人。並且,根據當時社會的情況,溥儀還配備了一名英文教師庄士敦,此人的學歷甚高,曾在牛津大學攻讀東方古典文學和歷史,獲碩士學位。


到了清朝後期,這些教習皇帝的老師,已經不單單是授業解惑意義上的老師了,在如何治理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國道路等方面,這些老師都直接影響了後來登上皇位的皇子。在一定意義上說,他們已經兼任當時王朝中的宰相一職了。


總體來說,明清兩朝在為皇子延請老師這一點上,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就是為了塑造新一代的皇室接班人,所以教育的出發點比常人要高出許多。同時,這些老師的教學也有其明確的方向性,只選取那些能夠幫助治理國家、能夠激發皇子雄心壯志的書籍來教授。


各展其才、各用其道


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後,聘請四方名儒到堂中教授諸位皇子。他曾親自寫信給一位名氣很大,但隱居鄉間的宿儒,徵召其入京來做諸位皇子的老師。此人的名字叫李希顏,李希顏是個性格剛烈,不屈不折的宿儒。他名氣大,但脾氣也大。上課時,操一把戒尺,諸皇子稍有冒犯或偷懶,便要受到戒尺的懲罰。這樣的性格脾氣,明清皇子的老師中鮮有其人。有一次,李希顏把其中一個皇子的額頭打得腫起包來,朱元璋幾乎要發火責怪李希顏,而善解人意的馬皇后在一旁勸解,說李希顏是以聖人之道來教育皇子,不應該費陘。朱元璋這才消氣。敢如此嚴格對待皇子,無視皇家之天威,李希顏無疑是第一人。而到了末代皇帝溥儀,他敢用腳丫子去夾自己滿語老師的鬍鬚,也不會受到懲罰。在他旁邊,還有專門的伴讀,供怒火中燒的老師發泄,可對他任意胡作非為,老師也不敢責怪,甚至連語氣稍重的話語都沒有。


然而整個明代,這樣的老師少之又少,以至於明代大部分的皇帝,很少有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也只有明神宗每天天剛剛亮就去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又御講筵,再讀史書,即使隆冬盛暑也不間斷,堅持達十年之久。他如何能成為明代各朝皇帝中的「好學者」?其主要原因,還在於當時擔任太傅的張居正。張居正作為帝王之師,勤勉嚴格,對神宗管教十分嚴厲,另外,太子生母李太后在宮中對神宗嚴格督促與約束,神宗方能堅持十餘年的學習,而一旦張居正去世,神宗不久就放棄了學業。其他的不少明代皇帝在皇儲階段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缺乏自律性,主要跟缺少嚴格的老師有很大的關係。



與明朝的太傅們對太子學業的憂心忡忡相比,清朝的老師則要好得多。清朝的皇家教育比明朝的規範得多,而老師也可以與皇子們朝夕相處。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影響皇子。皇子們在與其老師共同的生活學習中,耳濡目染,自然也能學到更多。


從康熙大帝以後,皇家教育愈發凸顯出皇子師傅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清朝獨創的秘密立儲制的皇位繼承,而不是明朝的嫡長制繼承皇位。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養與其餘皇子在培養上是分開的,而清朝則是從上書房教育中觀察諸位皇子賢德與才能,確定最終的皇位繼承人,這一點把皇子老師的地位無形中再次提高。於是皇子們愈發刻苦,而皇子的老師也愈發敬業。


清朝上書房老師不僅教授皇子們治國策略、安天下的知識,還以其性格和習慣影響皇子。讓雍正皇帝獲益最大的一位老師名叫顧八代,此人品學兼優,堪稱人倫師表。他在康熙二十三年以侍講學士入值上書房,後升到禮部尚書。退休後,過著清貧的生活,甚至死時家中拿不出錢來為他辦理喪事。這樣的老師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雍正。《清史稿》中曾這樣記載顧八代如下:

及卒,貧無以斂,世宗親臨奠,經紀其喪。雍正四年,詔復官,加太傅,予祭葬,謚文端,又以其貧,賜其家白金萬。八年,建賢良祠京師,諭滿洲大臣當入祀者五人……

顧八代去世時身無分文,很難把這樣的家境與皇子老師的身份聯繫起來。然而從雍正對他的感激之情來看,他對雍正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當時京師之中,建賢良祠,死後可人祀的滿洲大臣也僅有五位。


隨著立儲制的不斷完善,到了清朝末期,在某種意義上,老師甚至成為了皇帝最貼心的人,師生感情之深,早超越了師徒之間的友誼,甚至已包含父親對子輩的關懷、子輩對父親的愛戴和尊敬。這樣的教與學已經超越書本和知識的界限,融入到生活之中,乃至關係到人生觀的塑造。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因為少年不諳世事即人宮當了皇帝,加之有慈禧太后嚴厲的束縛,幼年光緒帝。心靈閉塞,不願與人交流。翁同龢的到來,則讓他重新體會到關懷和慈愛。從剛開始厭讀到最後自覺地埋頭苦讀,這種天翻地覆的改變,在皇家教育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光緒三年,翁同龢因要返鄉修繕祖墓,必須離開皇宮一段時間。翁同龢走後,光緒頓感寂寞,不用心讀書,只是思念自己的恩師翁同龢,太監在旁邊監督他讀書,他就靜靜翻書,不讀不背,甚至連一點聲音都不發出。等翁同龢修完祖墳,返回上書房,重新教授光緒功課時,年幼的光緒帝幾乎哭出聲來,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便是:「我想念您時間太久太久了!」之後,便趕緊去取書,大聲朗讀起來。從光緒8歲到長大成人,翁同龢一直在光緒身邊教授功課,漫長的22年里,師生情誼,早超越了君臣之禮。翁同龢無疑是光緒的人生導師。


除此之外,清朝的老師為了幫助自己教授的皇子登上皇位,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逐漸演變成軍師的角色。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咸豐帝和他的恩師杜受田。在咸豐帝奕詝6歲的時候,杜受田人宮教授咸豐帝讀書,前後共計17年。奕詝最大的優點是極為聽從杜受田的勸誡和說導。當時,道光帝最大的問題是立何子為儲君,而最後的人選則落到了四皇子(即後來的咸豐帝)奕詝。芝和六皇子奕訢身上。誰能坐上大清王朝皇帝的寶座?杜受田長期伴隨道光皇帝左右,深知其喜歡仁孝治國,於是在對四皇子奕詝的教育中,特彆強化這一點。而聰明異常且相貌端莊的六皇子奕訢恰因為自己的老師卓秉恬沒有領悟道光帝的喜好,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能力和眼光,最終在儲君競爭中敗下陣來。


這生些老師,或是純粹意義上的授業解惑,或是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影響皇子。


影響帝王一生的師生之情


恰因為皇子們的老師在其年少時給予教導,讓其以後登上皇位、治理天下時,才可以擁有滿腹策略從容應付天下。皇子們長大成人後,自然對自己的恩師感恩戴德。在上一段的文字里,雍正為其老師顧八代死後建賢良祠,已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個封建社會所遵循的師生禮儀,在高高在上的皇宮裡,依然行得通。皇子們長時間與各自老師一起學習生活,自然而然就培養了一種親密的師生感情。有時這種感情,比冷漠無情、爭權奪勢的皇宮裡的真正的父子之情還要深厚。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常常教育太子朱標,要他善於從優秀的師傅那裡學習,並尊重自己的師傅。在朱標眾多的師傅中,對他影響最大,同時也是給予他最多的,應當首推居「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明史?宋濂傳》中曾錄:

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作為太子的老師,能夠讓太子言必稱師父,而不是倚天子之威,藐視師尊,是何等難得?這也反映了朱標對於宋濂的無限感激之情。後來,宋濂告老還鄉,卻因其長孫捲入謀反一案之中,71歲的宋濂被押解到南京。朱元璋不念舊情,欲下殺手。馬太后出面勸諫:「民間延一師,尚始終不忘恭敬,宋先生親教太子諸王,豈忍殺之!」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民間思想,搬到了莊嚴的朝廷之上。而太子朱標是敢於出來勸諫的第二人。結果,朱元璋惱羞成怒,大罵太子朱標。朱標見朱元璋連父子之情也不再顧及,救自己恩師的希望已經微乎其微,竟然跳水自殺,想隨宋濂而去,幸好被左右隨從救起。也許是這種深厚的師生之情感動了朱元璋,也許是白髮蒼蒼、年邁無力的宋濂實在是可憐,最終,他免於一死,改為流放到四川。


到了明朝中葉,太傅張居正和明神宗的師生關係也尤為讓人稱讚。神宗在日常生活中對服侍他的那些人,甚至是司禮監馮保這樣一位幼年時親自照顧他長大的人連名字都不提,但在談論到張居正的時候,張口閉口以先生稱呼。張居正曾屢次提起自己和神宗這種深厚的師生情誼,並言兩人已經達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信」的境界:

幸主上雖在沖年,已具大有為之度,近又日御便殿講讀,因而商榷政事,從容造膝,動息必咨,仆亦得以罄竭忠悃,知無不言,言無不信。

其實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信的朋友又能有幾個?如此看來,張居正和明神宗的關係雖非父子,但早已超越父子之間的關心和愛護。


清末的光緒帝幼年膽小怕事,尤其怕雷,而其老師翁同龢則給予了幼年光緒最無微不至的關懷。有時,在書房中驚聞雷聲,光緒馬上撲到翁同龢的懷中。而翁同龢在出入上書房時,非常小心,唯恐驚嚇了年幼的皇帝。到後來,上課閑暇之時,光緒帝常常依偎在翁同龢的懷裡,輕輕捋著翁老師的鬍鬚。此情此景,只會讓人想起日常生活中的祖孫之情。



乾隆帝先後受業於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徐元夢和翰林院編修蔡世遠等人,這個清朝歷史上最意滿志得的皇帝,對其老師也是感恩戴德。13歲開始教授乾隆讀書的朱軾去世後,當時已經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如此評論自己的恩師:「大學士朱軾品行端方,學術醇正,為聖祖簡用大臣。皇考眷注有加,簡任機務,純修清德,望重朝端。」

【摘自:《紫禁城的學堂》 郭晶、易帆/著 中國海關出版社 《書摘》2007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後的人
明王朝「權末代」的可悲結局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