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之二:奢華揮霍的雙向六車道,六輛馬車並行
原標題:趙州橋之二:奢華揮霍的雙向六車道,六輛馬車並行
初見趙州橋,我便震驚於它的寬闊。
作為江南人氏,從未見過如此寬闊的古橋,江南的石拱橋很常見,但多屬袖珍,拱高橋窄,比較著名的畫面,是橋在水中倒映成趣,似一輪圓月,而橋面往往窄小,三二個人並行就滿滿當當。趙州橋卻闊得出奇,最窄處也寬達9米。
資料上說趙州橋當初建為楊皇帝的御橋,想來是屬實的,9米的寬度,今日尚可供兩輛大巴並行,而古代的馬車都不算大,假設寬1.5米,竟可以同時並行6輛,相當於現代人將道路修建成雙向6車道,這個設置無論於過去或現在,都顯得奢華。
趙州橋另一個令人驚嘆之處,要算它的長拱。
橋樑專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國石拱橋》里寫到:趙州橋的石拱並非普通的半圓形,而像是一張弓。這是內行看門道,於我這樣的外行,則是啟發了一些常識,聯想起江南拱橋為什麼建得高而陡,應該是通過高拱來增加橋身的力量支撐。如果將半圓的弧度拉伸成弓形,技術難度一定要增加若干倍。
趙州橋的長度為50.82米,倘若按半圓形石拱建設,差不多要高達20米,如此的高拱,在橋面行走必定如翻山越嶺般艱難。正因為設計師創造了弓形的石拱――據考證這是一種前未有過的創舉,才使趙州橋的橋面坡度變得十分平緩,車馬人行都很方便。
許多人對於趙州橋的情感與記憶,恐怕都有賴於前面提及的茅先生作品《中國石拱橋》,曾經在我們的中學課本里出現過,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文章寫得通俗易懂,優美傳神,富含感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等這次從趙州橋返回,又專門查閱了相關資料,這才知道了一個誤區,關於趙州橋這座偉大建築在近代的發現與聞名,主要應歸功與茅以升同時代的另一位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先生。
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先生根據當地一首民謠:「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順利找到了建於遼代的應縣木塔與建於隋代的趙縣趙州橋兩處古迹,這些探索與發現的經歷,在梁先生的隨筆里有記載。
而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一文,最初發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比梁思成先生晚了30多年。
畢大費原創,未完待續
趙州橋之一:兇殘腐敗的隋煬帝留下的政績工程
※最偉大的軍事家,不是孫子,也不是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而是
※如果穿越到春秋戰國,怎樣在30年內吞併諸侯國,滅掉秦始皇?
TAG:畢大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