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散文集創造現代散文著作出版最高紀錄
早期梁實秋專註於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梁實秋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說,「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而要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學批評家才能夠做到。 梁實秋認為,只有批評家的批評才是批評的正宗,「批評家的意見無論其與民眾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總是那一時代的最精到的意見。」作為國內首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的他。是在怎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寫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作品呢?
「留美歸國·執教東大」 公元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12歲那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五年後的九月,梁實秋在《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 18歲那年,他於1921年5月28日於《晨報》第7版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兩年後的八月,他畢業後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留學。 21歲時(即1924年),他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次年,他任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23歲時,梁實秋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次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
「山大赴任·輾轉北大」 27歲這年(即1930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並於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 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恆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 29歲時(即1932年),他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兩年後,他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32歲時(即1935年)秋,梁實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主持要刊·享譽中華」 「七七事變」後,他離家獨身到後方。至35歲時,抗戰開始,他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46歲那年(即1949年),他任台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22年後,他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 63歲時,他選擇退休。後來,他曾攜妻子游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台灣。至1975年時,他同韓菁清結婚。 直到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溘然長逝,享年84歲。現代著名作家冰心曾讚揚其: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TAG:握手言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