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之道》:數學學渣逆襲寶典

《學習之道》:數學學渣逆襲寶典

——關註上方藍色小字的都是幸福快樂的人——

胖三三我,從小愛讀書

三歲會背人生第一本書《學站崗》

嗯,好像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只是想起我親愛的遠在天堂的外公

讀書一向不喜探究高深的立意、遠大的追求

但是擅長學以致用

如果你也是

那就一起

讀起來

高中三年數理化掙扎在紅海里的同學請舉手

初二時因為增設物理而導致排名落後的同學請舉手

小學五年級無法理解很多工作量設為「1」的同學請舉手......

你們因此為自己的智商感到自卑,埋怨過父母把自己生這麼笨,懷疑過都是渣老師誤人子弟......

你們因此無限崇拜那個理科班的校草、你們本來跟文科班的男同學更有共同話題,但為了下一代數學學的不再那麼痛苦,決定還是接受理科班的屌絲追求......

好了,你們這些數學渣渣,其實學不好數學,真的不是你們的錯!!!當然也不是你們爹媽的錯!!確實可能是你們老師的錯——因為他們不知道只要有意識的交替兩種思維模式就能學好數學,甚至是學好所有的功課!

1

概要介紹

《學習之道》是所有從事教育職業的人的指南式寶典。

然而大家也知道,一般當老師的是不屑於看這類書的(能看到這句話的,都是有事業心的好老師)。所以,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受數學荼毒,強烈推薦為人父母的耐下性子來,好好看一看這本書。

當然,如果你是一名在校生,或不得不接受數理學科考試的在職工作者,這本書對你的幫助會更直接。

本書作者,芭芭拉·奧克莉,兒時曾是數學學渣,高中數理課程一直不及格,26歲才補上三角學知識。她使用了「專註思維模式與發散思維模式交替」的學習方法後,成功甩掉數學包袱。現在她是學術範圍橫跨工程、社科、人文領域的研究者。擁有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副主席、哲學博士、奧克蘭大學工程學教授等諸多頭銜。她開設的「學會怎樣學習」課程,是在線網路教育平台Coursera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在《學習之道》中,她將自己學數學和科學課程的方法和心得,從腦科學和心理學兩方面,進行了透徹的研究和闡述。將學習過程中不同技巧的原理、哪些方法效果更好、為什麼會起效果講了個透。透過科學生動的闡述,逐一解決如何控制注意力、對抗拖延、更好的記憶和理解知識、明智地對待大腦的優勢和弱點等現實學習中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最終幫助讀者讓這些學習策略真正發揮作用。

2

核心內容

一、「專註思維VS發散思維」。

我們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專註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替進行的結果。

概括地說,專註思維是大腦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發散思維則是更加放鬆休息的狀態。

大腦主管專註思維模式的區域,在我們前額腦殼後面,叫「前額葉皮質區」的區域;而發散模式區域,彌散於整個大腦之中。

就像手電筒的光,專註模式下,光柱集中,亮、照得遠,但範圍小;發散模式下,光柱範圍大,亮度模糊,只能看清比較近的東西。

兩種思維模式的切換,像覓食的鳥兒。鳥兒利用專註模式發現、啄取食物,發散模式讓它對周圍的環境保持警惕。啄兩下食物,它會抬起頭,偏偏小腦袋,環顧下四周,看看有沒有什麼危險靠近,然後再低頭繼續啄食。

作者還形象的用彈球機來進一步說明大腦在這兩種模式下的產出結果。

專註模式,就像一台排布緊湊的彈球機。此模式下,能讓人更輕鬆地得到一個確切的想法。

做數學題時,人們容易執著地固守專註模式而落于思維定勢中,導致無法將思考進行下去。所以,在專註模式下,要特別注意摒棄思維定式。

發散模式,就像一台間距鬆散的彈球機。此模式下,是無法思考精確複雜的問題的,但利於有悖直覺的創造力迸發。

因此,當做題做不下去時,要有意識的使自己離開專註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中去。

二、兩種思維模式的轉換

專註模式到發散模式的轉換,要訣是大腦主動進行放鬆,放得越松越好。比如,打個盹兒,睡個覺,做個冥想,健身、沖澡,一切可以阻斷專註思考的事都可以一試。

發散模式到專註模式的轉換,只要運用番茄工作法就可以達到。即只集中25分鐘在當下需要對待的事務上,25分鐘一到,就停下來,獎勵自己去做發散思維的享受。

在緊湊的專註模式後,利用發散模式的方法獎勵自己,是確保兩種模式提供大腦解決問題、激發創造力最樸實的好辦法。

宏觀上,想要學習好,就得能在兩個專註學習期之間空出時間,讓神經模型得以鞏固,這個空出的時間,就要用發散模式去填補。

微觀上,處理新的概念和陌生問題時,則要先用發散模式,再用專註模式。

具體說來,如果你拿到一本書,發現內容涉及數學或科學要領時,要先全文瀏覽一遍,甚至把章節末尾的思考題也一起瀏覽一下。這個動作,有助於創建神經掛鉤,先把思維掛靠上去,再用專註模式,將使把握要領變得更加輕鬆。

(上圖問題解決,用實物進行思考,會很快哦!親測!)

發散思維有助於解決專註思維時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這是有許多著名的實例的。比如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魏格納,他在研究期間,因為生病卧床,在睡意朦朧中發現了大陸板塊原本是一個整體。

還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也都是使用兩種思維模式的高手。

比如,愛因斯坦既是傑出的物理學家,也是思想家和哲學家,還拉得一手悠揚的小提琴。美國的開國總統之一富蘭克林,是政治家、實業家、科學家、發明家、作家。我們的毛爺爺,也是這樣一位戰略家、政治家、思想家、還留給世人無數波瀾壯闊的詩詞佳句。

所以人們會認為,偉大的人都是超出天際的全才,用簡單的「文武兼備」已經無法形容。(普通人用好兩種思維轉換,也能有所成就)

三、追溯練習

管理是相通的。古今中外,學習、工作、生活,都需要定期復盤。

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做事先做人,這是做人做事的追溯練習。

夫子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學習的、也是一切的追溯練習。

奧克莉認為,不必在意能復盤多少,只要持續進行追溯練習,閱讀和回顧的能力就會產生質的飛躍。

進行追溯練習,目的是把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

學習數學和科學知識,工作記憶十分重要。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需要用到間隔重複的技巧。即不斷重複要記的內容。

由此也帶來一個實際性的操作頻率:學好數學和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

四、概念組塊

《學習之道》在具體的學習操作上還給出了非常切實可行的神操作——通過意義將分散的信息碎片組合起來的過程。

這種認知原理是先把原本較難掌握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組塊,然後再拼接組裝這些組塊。

就像我們玩千片拼圖,如果一片一片的拼,顯然巨大的難度和工作量會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而每天拿出一部分來,把它們能拼在一起的先拼出來,然後再互相找對接,就容易多了。

即: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再去理解那些概念;最後獲取背景信息,讓學習「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組塊在背景信息處交匯。

看起來難解又複雜的數學題,做的時候先通讀一下全題,找出所有的條件,按照每個線索進行搭配組塊,然後再去觀察組塊之間是否可以連接。如果卡住了,可以去玩玩、或者躺下來休息休息,過後再回來思考,就會取得進展。

如果組塊越來越多,拼湊宏觀視圖會難上加難,作者還提供了「穿插學習法」,解決混雜交錯的各種問題。即把解題策略不同的題目混在一起練習

就像考試前,老師總會叮囑:遇到不會的題,跳過去,做其它會做的題,最後再回頭看不會的題。

3

提高成績簡單易行

專註思維和發散思維是學好數學和科學的兩大支撐體系,而我們平常的誤解就在於,認為學好數學必須只靠專註思維,而忽視了發散思維的巨大作用。

家長們最常抱怨的就是:我孩子為什麼不能放學回家就寫作業,寫完作業再玩?為什麼總喜歡邊寫邊玩?

這就是不知道在學習時,思維模式需要互相切換、以及每個人切換的頻率是不一樣的。

想要掌握這個方法,我們的孩子有太多機會進行練習。

對於小學生來說,媽媽同意他做25分鐘作業,再玩15分鐘,那絕對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好媽媽」。而這樣做,也遵循了大腦在學習時兩種思維互換的需要。

其實不僅是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所有的學習,都離不開這兩大思維模式,它們是構成學習的最底層的邏輯與原理。

知道了這個科學的道理,小娃娃的父母們可以喜大普奔、從頭做起,大孩子、乃至我們成年人也不必沮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現在就用,一樣能取得進步。作者自己不也是26歲才學會三角學嗎?

正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學以致用最重要哦!

胖三三:親子關係教練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天性輔導師/永存少年之心的老女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合行 的精彩文章:

手把手教你 I 怎樣把鄰居家的「熊孩子」變成「戴高樂」

TAG:知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