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著色山水圖》是王維畫的嗎?為何說有道理卻也沒道理?

《著色山水圖》是王維畫的嗎?為何說有道理卻也沒道理?

《著色山水圖》的作者,傳為王維。這真的有道理嗎?我認為,沒有,但同時,也有。這個看似矛盾的答案,是有原因的。

作者 謝田



《著色山水圖》是王維畫的嗎?為何說有道理卻也沒道理?

《著色山水圖》是唐畫,但要說作者是王維,說實話,最大的可能是後人附會。北宋米芾在《畫史》里說:「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也」。宋代的唐畫已經不多了,但是託名古代名家的畫作卻不計其數,人人都說自己收藏的作品是歷史上一流名家的,目的當然是抬高身價。宋徽宗在《牧馬圖》上親題「韓干真跡」四字,但那也依然是個宋代摹本。

根據劉九洲先生考證歷代著錄文獻,這卷《著色山水圖》是在明代中期才明確歸於王維名下,更早的元代虞集並沒有說這是王維的作品,我看到虞集的題跋詩,感覺他當時已經不知道這是誰的作品了。有猜測認為,《著色山水圖》有可能是米芾《畫史》里記載的一卷歸於李思訓名下的作品,但是沒有確實的證據。我倒是認為,這卷《著色山水圖》並非《畫史》中記載的同名李思訓作品,我甚至不認為這件作品在北宋進入過著錄。要知道,宋代人活動範圍有限,書畫收集能力也低,科學鑒定更只怕還在萌芽狀態,所以著錄者能看到的並記載的作品數量並不多,哪怕《宣和畫譜》上都沒有多少唐畫。當時保存下來的唐代畫作,多數只怕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著錄,更何況劉唐老跋文說這件作品是秘藏的,進入著錄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宋代著錄里有好多卷《著色山水圖》,可見著色山水畫在唐代應該比較多見,宋人喜歡附會,所以作者經常歸於李思訓。我認為,這些著色山水未必都是青綠。考察唐代的《歷代名畫記》,上面只說了李思訓家一門五人「並善丹青」,沒有提到青綠。

李思訓是唐朝宗室,他的信仰應該是道教。唐朝皇室的長期以道教為尊,奉老子為玄元聖祖,講究修道煉丹求長生,好幾個皇帝都因服用水銀而喪命。實際上關於李思訓的記載也說明他丹青的主題思想是道教:「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

前面說過,中國傳統的畫法是丹青著色,青綠著色跟著佛教西來。《著色山水圖》的設色,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偏向於佛教,未必會是李思訓所喜愛的風格。我的這個觀點還有個畫法上的佐證:有研究認為,李思訓一路的山水畫,山石應該比較險峻尖銳,其樣式近於台北故宮《明皇幸蜀圖》和納爾遜博物館北朝石刻《孝子圖》,而《著色山水圖》上的山石比較圓潤,兩者路數明顯不同。

那在唐代和李思訓路數不同的山水畫,會是誰呢?翻翻藝術史就知道,王維。

王維的信仰是佛教。中國早期山水畫是有宗教信仰背景的,但不同的宗教是不一樣的。中國的佛教和道教從南北朝到唐代,長期處於競爭關係,道門甚至主導了多次滅佛。當然了,唐朝政府在很長時間內希望平衡佛道之間的關係,所以雙方肯定在文化和藝術上肯定有互相包容和借鑒的情況,王維信佛,但是也有受過道家的影響。不過以山水畫而言,佛道之間的理解只怕是完全不同的。以山水畫而言,佛道之間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李白的「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中」,這是道教的山水理解,其傳統可以上溯到漢代博山爐的仙山。那佛門理解的山水是什麼呢?答案就在王維的名字里。

王維字摩詰,他的名字來自於大乘佛教經典《維摩詰經》,他一生篤信佛教,嚴守戒律,而且生活準則就是按照《維摩詰經》來規範的,可謂人如其名。

維摩詰是個人名,意思是「無垢」。維摩詰不是出家人,而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佛門居士,他的佛法修為極深,遠超一般的羅漢乃至於菩薩。維摩詰沒出家,生活在俗世里,結交三教九流,但是他的目的是為了教化眾生。《維摩詰經》的核心觀點就是:世人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具備和維摩詰一樣的「般若智慧」和「方便神通」,就都可以是大菩薩。王維就是用維摩詰的菩薩行來要求自己的,他在朝中任職,不出家,住藍田的輞川別業,周圍有不錯的風景,經常約朋友來賞景賦詩,但是內心一直在修佛。王維把宗教修鍊和日常生活有機結合了起來,這正符合維摩詰「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的主張。

《維摩詰經》的一個關鍵性思想,就是在人間立凈土。菩薩要放下高談闊論,進入世間,直接度化眾生,在充斥煩惱的世間上直接建立凈土,就像污泥里種蓮花一樣。如果從《維摩詰經》的思想來看《著色山水圖》,理解是很清晰的:畫上的元素,包括山水、樹木、莊園、人物,都是真實的人間,乾淨純潔,代表了人們渴望的生活狀態。佛教屬性的石綠,標誌著這裡就是令人嚮往的人間凈土。由此看來,重檐疊屋真的可能是個佛寺建築。

畫上有人間,沒有神仙,這山水不是道門的仙山,而是凈土。

我的推論還有一個佐證。唐宋時期的凈土信仰寺廟,會特意在佛殿前面修一個凈土池,觀看者隔水看廟,意思是凈土就在彼岸,渡過即可到達,佛門普渡眾生。《著色山水圖》上面的水面佈於畫面下方,是符合彼岸凈土設計的。

我覺得這幅《著色山水圖》最大的可能,就是給那些文人士大夫家中的壁畫當粉本的,它的長度恰好做壁畫,做唐代流行的六扇屏風太長了。畫一片人間凈土,入世又出世,契合信奉《維摩詰經》的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看到明白,會心一笑就好。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也是如此。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看著這些美妙的詩,是不是讓人想到美好的山水畫?《宣和畫譜》說王維「以其句法皆所畫也」,可見王維是詩畫一體的。

這些詩有宗教主題嗎?看著好像沒有吧。

似乎是沒有,但王維叫什麼?

詩佛。

王維的宗教思想是是一種背景,表達出來總是非常隱晦的,因為王維字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語」。中國古人一直強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是個真實的例子。

說實話,我並不傾向於認為《著色山水圖》是王維真跡,因為根本無從比對,但是我認為,這件畫作是蘊含著佛教思想的,它和和王維及《維摩詰經》有宗教精神上的深刻關聯,契合唐代士大夫階層的人文情懷。

但是,由於無從比對,其實也無法認定這幅畫一定不是王維的。考察早期資料,唐代的《歷代名畫記》明確說了王維指揮工人「布色」,擺明了就是在壁畫上上顏色。

種種跡象表明,這幅《著色山水圖》是唐朝時代精神的產物,世上僅存,無法作偽。至於作者究竟是誰,已經是次要的事情了,因為這件作品可能是我們認識以王維為代表的唐代山水藝術的唯一渠道了。

來源: 北京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