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如果不實行商鞅變法,其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獎勵耕戰」,而這種變法也只有在社會結構較為簡單、經濟較為落後單一的秦國才有市場。而像魏國、齊國等諸侯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等都極為繁榮,其改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過去,我們總會說某個地區最出精兵,而這最出精兵的地方也往往是該國最落後、最貧窮的的地方。
近代日本,其兵團都是按地域來編製的。日本戰鬥力最強的兵團,都是來自於其國內最貧窮的九州島、東北地區(如熊本師團、仙台師團等)。而日本最為富裕的大阪地區,卻出了著名的窩囊廢兵團--大阪師團。
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經濟最為富裕的地區是齊地(今山東省中北部),而齊人卻最不善戰。孫臏在馬陵之戰中,就曾說過:「齊」號為「怯」,彼三晉之兵素輕「齊」等等。經濟比較富裕、商業比較繁榮的地區,其國民的謀生手段有很多,自然就沒有對戰爭的興緻與依賴。而商鞅變法正是利用了秦國貧窮、落後這一點,將斬敵首與爵位相掛鉤,以激發秦人的戰鬥力。但這本身卻像是在草原上點了一根火苗,只要草原上還有草,火就可以一直燃燒下去。
但隨著秦朝的建立、天下的統一。實際上已經沒那麼多對外戰爭了,就相當於草原上的草已經被燒盡了。所以,商鞅變法也就自然玩不下去了。而秦國長期執行商鞅變法的負面效應,卻也在此時開始漸漸地凸顯出來。
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可以看成是資產併購的過程,每攻取一地,都意味著資產的增加。而秦對其併購的資產,卻並不會運營,以致出現了壞賬。秦末的每一處起義,都相當於帝國出現了一筆壞賬,山東六國地區遍地起義,也就是遍處壞賬。秦地及巴蜀等卻並無起義,最終也可以說是被壞賬所吞沒。起義僅限於一、兩處,是完全可以被破滅的。而像秦末那種幾乎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起義(秦末、漢末、隋末、元末、清末等),其實對帝國而言,已是癌細胞擴散到全身了,都是無解的。假使秦朝及時做好壞賬切割,先固守關中以觀時局的話,秦地也或可保留。
商鞅變法本身的措施也過於殘暴,將斬首與授爵相掛鉤,雖在很大程度上激勵秦人的戰鬥力。但這也使得秦人過於濫殺與殘暴,而加重了山東六國百姓對秦人的仇恨,這也是秦人未能凝聚六國民心的所在。斬首授爵制,即便是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都會有人琢磨著「殺良冒功」,更何況是在戰場上。史籍中記載在秦軍斬首數,其實十之七八都是傷俘及平民(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實行斬首制)。所以,項羽的坑秦降卒、殺子嬰、燒秦宮室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順從了山東諸侯聯軍對秦人長久以來仇恨的情感大宣洩。
商鞅變法又使得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動搖了各地的貴族統治的基礎。而釋放出了更強大的平民力量,而正是這平民力量(陳勝吳廣、劉邦等)摧毀了秦朝的根基。
※民間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究竟為哪般?
※都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此人的見識與謀略不下范增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