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發脾氣,如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正處於發育階段,自我認知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導尤為重要。奧地利兒童教育專家阿德勒曾說過:「每一個個體都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個個體又是其人格的統一體所塑造的。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幅畫作,又是這幅畫的作者。但是,他卻不能稱為一個畫技精湛的畫家,也不會對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產生完整的認知。」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挫折、指責、對抗等,當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好的心態和情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從小就幫助孩子來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讓他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幫助家長和孩子進行禪修和冥想的各種活動在成倍的增長,都宣傳著說能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從而吸引了大批的人去報名。但那些活動到底是對他們有益還是對我們有益,不得而知。Isabelle Filliozat,一位心理治療師以及《我的情緒》(Mes émotions)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一些看法,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看清這些行為。
學習幫助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緒
在一些書店,關於孩子心理類的書籍特別暢銷,鼓勵我們的孩子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了解和掌握這些情緒。很好的建議是不是?是的!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不要害羞或者害怕一些情緒,而是直接面對它們,這將更好的幫助我們的孩子平靜下來,同時,讓他們能夠更加好的理解周圍人的想法,也可以儘可能的多觀察他人,通過他人和自己進行對比,而更清晰的了解自己。這是一個良好社會交往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在家裡時,多和孩子一起互相談論自己的情感,情緒,不要打斷孩子的訴說,也可以通過一些書中或者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來詢問他們的想法,這些故事將會提供一把很好的鑰匙來打開孩子的心門,讓他們能更好的度過學校和家庭生活。
過猶不及
《如一隻青蛙般安靜》是一本講孩子禪修的書籍,而且已經賣了上萬本。但是過度的提高冥想的功能,進行添油加醋是完全沒有用的!孩子是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一些小小的面無表情的機器人。冥想,學習呼吸,對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加的敏感,這很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不如做運動,爬樹或者玩音樂來得更好。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的,愛玩的。如果扼殺他們的這種天性,讓他們大量的時間花在冥想上是得不償失的。
社會情感需求
判斷兒童是否健康成長的有效標準,就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了解孩子社會情感發展程度一個好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如果孩子在入學時感到孤立無援,他們會慢慢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抑鬱的情緒。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激發孩子心理上對於成功的渴望,通過在生活小事上不斷的認可他們,來彌補孩子對自己被他人忽視的心理。也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的措施,來幫助孩子消除封閉自己的情緒,讓他們能夠多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
自卑與超越
很多孩子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通過改善自己的環境來消除自卑感。自卑感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追求卓越。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人的某些能力可能天生就比較弱,但人的本性就是渴望攀登更高一級的目標,來獲得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兒童的這種願望尤其強烈。若是目標沒有達成,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情緒,如何更好的疏通孩子的這種情緒,幫助他們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就需要用一些科學的方法。
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減少對孩子的過度期待,有些家庭父母自己沒有實現曾經的夢想,就把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從而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若是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他們就會否定自己,而產生自卑情緒。這種時候就需要家長自我反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內心的需求,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而不是父母所期待的路。
學會鼓勵孩子,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以友善同情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和孩子建立友好的關係,而不是用嚴厲的態度去恐嚇他們。採取不同的方法,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讓孩子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勇氣,就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各種不良情緒時,父母需要及時的發現和溝通。每天找個固定的時間和孩子進行心理上和生活上的溝通是很有必要的。讓孩子知道,你愛著他,在他需要時,你隨時在某個地方等待著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