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催生中華民國的,除了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還有一位最強神秘推手

催生中華民國的,除了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還有一位最強神秘推手

辛亥革命的勝利,除了有孫中山、袁世凱等民國元老的相互「支持」外,還有許多來自正邪兩方面的神秘推手,其中最強有力的,就是白手起家、有著胡雪岩般傳奇經歷的,被譽為「民國產婆」的江蘇人趙鳳昌。

武昌起義 油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當晚,趙鳳昌(1856—1938,祖籍江蘇常州,民國名士)正在參加一場商務宴會,席間有人低聲附耳,告知武昌突起戰事,趙隨之起身向主人告辭。退席之後,趙鳳昌焦急地徑直走到電報局,密電漢口電報局長朱文學,詢問武昌情況。

第二天,趙鳳昌得武昌複電,知鄂督瑞澂兵敗宵遁,首義獲得成功。在張之洞幕府策劃重大國務多年的經驗告訴他,由於首義的突然爆發,天下已然開始大亂,而如何穩定局面乃是當務之急。在此情況下,「不需揚鞭自奮蹄」,趙鳳昌完全是自覺地進入到了策劃拯救天下的重大政治活動中。他首先抓住的是涉及國家存亡的外交、軍事兩大命脈。

趙鳳昌於當天迅速邀約在滬工商巨子、社會名流來惜陰堂徹夜商談有關外交的狀況,權衡、預判形勢發展,統一認識,並在第一時間旗幟鮮明地站在起義軍一邊,表明「上海據長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為武漢之聲援也」。他又找到上海商會負責人蘇寶森特彆強調,速告知外商、外交使團,革命軍一定會保護外商在滬利益,洋人絕不能干涉革命軍,免生衝突引致大亂,如果他們膽敢為清廷張目,資以餉械,或借租界之力扼製革命軍,則地方必定致糜。大家在商言商,無論彼此中外,但求局面儘快平靜,蘇寶森也認為此法甚為妥當。

趙鳳昌 像

不久傳來信息,各國公使團集體決議:「清廷已病入膏肓,不會有所作為,各國不會主動幫助清廷。」同時宣布:「起義革命軍為交戰團體,各國嚴守中立。」至此,外部局勢粗定稍安。與此同時,趙鳳昌還緊急致電兩江總督張仁駿,要其「固圪自保,萬勿輕預上游之事」,勸阻江督不可發兵援鄂救清。

清末中國有兩支最強大的隊伍,一支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一支是張之洞的湖北新軍。其時清朝已急令袁世凱兵發武漢鎮壓起義軍。趙鳳昌是一代名幕,其政治智慧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他清楚地知道,此刻第一需解決的就是穩住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第二需解決的就是控制保護好湖北新軍。只要南北戰爭不繼續惡化,就能迅速使其休兵罷戰,合為一體。各省無論起義或觀望的軍隊,力量有限,至少不會異動生變,擾亂蒼生,禍延人民。

在此歷史大變局的緊要關頭,趙鳳昌想起了兩個人,一位是江蘇南通張謇,另一位是江蘇常州庄蘊寬(思緘)。張謇有狀元功名在身,素來望眾於士林,又曾是袁世凱的老師,可以由他出面和北軍方面對話;庄蘊寬因其姐夫吳稚英之父—吳殿英早年創建湖北新軍時乃黎元洪的上司,他本人又是廣西新軍老帥,跟南軍方面可以溝通。由此二人調停南北軍方,當屬最佳人選。趙鳳昌與這二人早是秘友,即速電請張、庄二人來滬,赴「惜陰堂」,共商大計。

庄蘊寬 像

張謇時任江蘇省咨議局長,在全國諸省人望甚高,為公認的士林領袖,雖屬清室舊臣,此刻亦已看出時局之走向,毅然以咨議局長名義及自身威望,向全國各省發出通電,呼籲各省督撫起義徹底推翻清朝,擁護共和。

張謇正式打電報給已經奉清廷諭旨之命,親自南下進攻鎮壓湖北義軍的袁世凱,勸他認清國內各省已紛紛起義反清,趨於共和的嚴酷現實,望他停止進攻,即速返回北京,防止皇室逃亡,儘快與南方勢力達成協議,避免內戰,以確定共和政體,穩定全國局勢;同時還分別給江寧守將鐵良、兩江總督張仁駿二人寫信,勸他們放棄武裝反抗,棄暗投明。

平心而論,張謇的功名與地位及社會影響力,對趙鳳昌的助益是顯而易見的。客觀地說,趙鳳昌若沒有張謇的鼎力支持,也不可能達到他一系列的政治目的。因此,張謇在辛亥革命走向共和這一進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於平定清廷崩塌之後,諸省各自為王,司令、督軍多如牛毛,土匪強盜蜂擁而起的瘋狂亂象,起到了極其關鍵,甚至可以說是無人可及的作用,堪謂居功至偉。由於張謇早年棄官從事洋務,有龐大的實業公司廠家需要打理,因此,在此南北議和期間頻繁往返於南通老家與上海之間。而庄蘊寬就此長住惜陰堂,與趙鳳昌聯袂操縱策劃有關大局諸項事宜。

張謇 像

由張謇「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短期內一個接一個省紛紛獨立,並派代表來到上海惜陰堂議事。在此期間,各省出現的種種亂象衝突亦十分複雜激烈。惜陰堂轉瞬間已成為當時中國事實上的政治謀略策動中心,全國各省強力集團精英代表紛紛到此雲集。庄蘊寬還特向趙鳳昌推薦了舊部黨人鈕永建、王孝縝、趙正平等同來商洽國事。

不久,上海光復,江浙相繼宣告脫離清廷。時南京仍為鐵良、張勳所控,湖北方面清廷派出北洋軍猛烈反撲,鎮壓起義革命軍,形勢頗為緊張嚴酷。然而上海商人之力,畢竟與全國之力不可相比,那麼就要通過各省咨議局與旅滬人士的公私交往,轉約各省籍友好,無論其讚許共和與否,均來惜陰堂商洽。其時在惜陰堂中,據趙尊岳文中記載,奔走最得力者,有江蘇人黃炎培、沈恩孚、孟森、劉垣、冷遹、雷奮,浙江人諸輔成等。於是,先後來到的有十餘省代表,早晚相見於惜陰堂,最後以17位代表(分別代表湘、陝、贛、晉、滇、黔、皖、浙、桂、閩、粵及上海、蘇州、鎮江、南京、重慶、成都等17省市)之力奠定了南京臨時國會的基礎。

不久長沙黃興、番禺汪精衛、餘杭章太炎、桃源宋教仁、長沙章士釗、三原于右任先後來到惜陰堂,由於時局緊張,所以「籌事縝密,服勞勤摯」,為南北議和而積極奔走。山西景耀月、直隸張繼、山東丁世鐸、雲南張耀曾等,也先後來滬陳述當地情況,諮詢下一步的對策,惜陰堂內謀士雲集,氣氛凝重。從那時起,天天商議,日日部署,中華民國未來的「命運」也在這些商議和部署中誕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婉約派詞宗李清照愛情佳話的背後:終生無子、丈夫離心、小三上位
三國第一醜女,新婚嚇得丈夫不願洞房,卻讓丈夫敬愛有加言聽計從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