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震驚:晚清的兩個御史與一個女人|史鑒

震驚:晚清的兩個御史與一個女人|史鑒

原標題:震驚:晚清的兩個御史與一個女人|史鑒


非桃色新聞


晚清:兩個御史和一個女人



御史,被稱為不法官員的剋星,歷史上多的是「鐵面御史」、「燒車御史」等等響亮的名號,總是和清廉、正直,敢於抗上,不畏權貴等形容聯繫在一起。然而,御史這個群體並非個個都是鐵面無私的,也有令人不齒的小人。

在晚清的御史群體中,就有兩個特殊的人物。一個是董元醇,一個叫楊崇伊。很多愛好歷史的讀者都沒有聽說過這兩個人。在清朝,御史官階不高,從五品,就是各部員外郎級別,與《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副千戶身份相等。然而,這兩個小人物,都圍繞著同一個女人,並且對晚清政局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一個開啟了「祺祥政變」,一個則開啟「戊戌政變」。歷史上將他們和聲名不佳的老佛爺慈禧聯繫在一起。


董元醇,河南洛陽人,咸豐二年(1852年)中進士,授翰林,咸豐十年改授山東道御史。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他唯一的六歲兒子載淳即位,年號祺祥。咸豐臨死前,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還有四個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一共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即所謂顧命大臣,輔佐幼帝。同時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慈安和懿貴妃慈禧。這埋下了後來後宮與八大臣爭權的隱患。


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慈禧就是載淳的親生母親。咸豐十一年八月初八日(1861年9月12日) 御史董元醇上了一道奏摺《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以皇帝年幼為由,請求由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也就是所謂的垂簾聽政。



年青的慈禧是一個懂得權力好處的女人。董元醇上奏的第二天,慈禧召見八大臣,讓他們照董元醇所奏傳旨實行,肅順等八大臣自然知道太后垂簾就等於削弱了自己輔政的權力,於是「勃然抗論」,聲稱自己「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太后之命」。於是,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至嚇得六歲小皇帝哇哇大哭,真正嚇尿了,尿了太后一身。


雖然最後,肅順等以祖制並無垂簾之禮為理由,駁回了董元醇的建議。但是,這件事激化了八大臣與慈禧的矛盾。


9月底,慈禧借梓宮回京之機,發動政變,宣布八大臣之罪狀,改年號為「同治」。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不外是多顆人頭落地。


樹欲靜而風不止,董元醇開了個頭之後,九月二十八日,兵部侍郎勝保上了《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近支親王輔政折》,三十日大學士賈禎、大學士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上《奏請皇太后親操政權以振綱紀折》。軍機大臣文祥也偕王大臣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排除政敵後,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兩宮太后攜小皇帝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后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其具有合法性,恭親王弈訢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成年後被迫撤簾歸政。然而,沒過多久,同治駕崩,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兩宮皇太后垂簾又得以繼續。 


大清祖制,後宮不能干政,董元醇為什麼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太后垂簾(他的原話是權理朝政,但在肅順等人看來就是垂簾聽政)這一有違祖制家法的險招?多數人認為他是受人指使,充當炮手。有的說是慈禧授意,有的則說是董的座師戶部尚書周祖培,筆者以為都無實證,最大的可能性是作為御史的董元醇正是看到了朝中二大勢力之爭,試圖乘間火中取栗,成功了自能青雲直上,敗了也在所不惜這一小官。


掀起朝野滔天巨浪的董元醇雖然成為一時「聞人」,但並沒有因此受益,相反很快消跡於政壇,不知所終,成為一個被勝利者拋棄的棋子。章士釗說,董元醇「在無聲無臭中旅進,世論迄無人對元醇漫加毀譽,又在小人枉自為小人中默喻而已」(《熱河密札疏證補》,《文史》第 2 輯,中華書局1963年,第106頁)。


誰又料到,時隔28年後,同樣的故事又發生在一個御史身上,二者有著驚人相似之處。


楊崇伊,江蘇常熟人,字莘伯,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廿一年(1895年)授御史,他任職後第一疏即引起朝野震動。十一月,他上奏彈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所創設的強學會,稱強學會是「私立會黨,植黨營私」,要求予以取締。結果強學會被奉旨查禁。第二年,他又疏參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稱其「遇事生風,廣集同類,互相標榜,議論時政」等等,要求將其立即罷斥。文廷式是光緒帝親自提拔和信賴的官員,自然為慈禧所忌恨,因此,文廷式遭革逐回籍。


本來,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歸政光緒,名義上不再垂簾。光緒二十四年,光緒開始實施新政,史稱「戊戌變法」。



然而,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898年9月18日),御史楊崇伊通過慶親王奕劻到頤和園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請求慈禧太后「訓政」。


這道500字左右的奏摺,楊崇伊提出了三大理由:一是光緒盡變舊法,二是斥逐老臣,三是引洋人撐腰。慈禧太后最害怕的是第三點。


此前的七月二十六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抵達天津作因私訪問,沒想到,伊藤的到來令維新派人士異常興奮,當日就有人上了一道奏摺請「設客卿以奔走外交」,一道奏摺建議「徵用寓洋華人」。也就是報紙上說的,在伊藤抵京前後,「京朝大小官員奏請皇上留伊藤在北京為顧問官,優以禮貌,厚其汽凜,持此議者甚多」。雖然伊藤來華訪問是經慈禧同意了的,但伊藤身為日本改革領袖,慈禧聽聞光緒「急欲面詢變法方略」,引起了警覺。

楊崇伊在奏摺里危言聳聽地說,伊藤博文將被聘為政府顧問,把持朝政,這無疑是把老祖宗所傳的天下拱手讓給洋人。


作為小人物,楊崇伊是沒法直通慈禧的,他先是找軍機大臣王文韶幫忙向上遞摺子,但被拒絕;又找另一大臣廖守恆幫忙,也被拒絕。無奈之下,他只好跑去找慶親王奕劻。慶王看了摺子後,也當場拒絕。大家心裡明白,楊崇伊奏摺里說的要麼是社會流言,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是聳人聽聞。



見這些大人物都不肯幫忙,楊崇伊便出言威脅奕劻,無奈,奕劻只好答應帶他去頤和園面呈慈禧。


讀完楊崇伊的摺子後,本來對光緒新政久已不滿的慈禧,於初四日從頤和園回宮,光緒帝感覺到了恐慌,初六日發布「吁懇訓政」詔。初七日慈禧開始「訓政」,持續了百天的變法至此失敗。這件事史稱「戊戌政變」。結局就不啰嗦了。


從變法到「政變」,雖然並非一個小小御史可以左右,但是楊崇伊卻起到了重要作用,至少為慈禧「訓政」提供了借口送上了彈藥。


鄭孝胥於八月初五日的《日記》中寫道:「楊崇伊糾合數人請太后再親政,且以『清君側』說合肥,又以說榮祿。余驚曰:『此事急矣』。」葉昌熾在《緣督廬日記抄》八月初九日記道:「聞首發難者,仍系敝同鄉楊侍御也。」


慈禧也稱楊崇伊「是於國家有功之人」,待之以董元醇第二。


楊崇伊為什麼要反對變法,主張慈禧訓政呢?事實上他跟李鴻章的繼子李經方還是兒女親家。


並非因為政見問題,而實在是官迷心竅。這位30歲中進士,直到45歲才得了個從五品御史的小人物,如果不走「捷徑」,只怕是永無出頭之日了。其心理與董元醇無二。


慈禧親政後,楊崇伊頗以首功自居,滿面風光。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不僅沒有大富大貴,反而被時人視為小人,或許他的人品連慈禧也看不上,因而從此潦倒,光緒卅四年(1908年)八月,楊崇伊以浙江侯補道身份丁憂回籍守制,寄寓揚州,竟持槍糾眾搶奪妓女,被江蘇布政使瑞澄參劾,驅逐回常熟原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慈禧駕崩後,僅過了幾個月,楊崇伊就在鬱悶和病痛中死去。


歷史總是令人唏噓,晚清兩大震驚朝野的事件,竟然與兩個小人物御史有著如此微妙的關聯,這是巧合嗎?


當然不是,歷史上從來不乏替權力磨刀的、遞刀的、挖坑的、洗地的、出點子的、背書的、頌聖的、吹喇叭的、背鍋的……一條龍服務,而且「人才」輩出,青勝於藍。在奔向權力的私家小道上,打著各種幌子,來實現膨脹的權力慾望。


不過,歷史也是有眼睛的,像董元醇、楊崇伊這樣「打手式」的小人,終究逃不過權力的玩弄和歷史的戲謔,下場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曾國藩與晚清大變局》(九州出版社)

《晚清危局中的曾國藩》第三版(2009年新浪中國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事如易 的精彩文章:

陳旭麓:中國是被轟出中世紀的

TAG:萬事如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