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良性互動成就文學佳作舞台范兒

良性互動成就文學佳作舞台范兒

文學作品改編的舞台劇、影視劇日益增多,成為豐富國內演出市場的重要內容,僅今年以來,就有根據作家金宇澄、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繁花》《男人還剩下什麼》登上話劇舞台,改編自古典小說《西遊記》的電影《西遊記女兒國》、改編自作家張北海小說《俠隱》的電影《邪不壓正》等被搬上銀幕。由於改編水平參差不齊,觀眾褒貶不一,引發業內人士對文學改編的探討。

多渠道拓寬文學受眾

文學閱讀會讓讀者構建想像空間,在互動中參與創作。一般來說,舞台作品、影視劇的具象呈現,觀眾會因想像空間受到擠壓而引發不滿。舞台作品、影視劇把文學變成了淺顯易懂的視覺傳達,利於傳播,很多人即使沒讀過《水滸傳》也知道宋江、武松,沒讀過《紅樓夢》也會唱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一些通俗小說也因好的改編、演員的傳神演繹而加分。

「舞台作品、影視劇能夠拉近觀眾與作家的距離,但作家不能只為改編進行創作,這涉及寫作為了誰的問題。除了舞台改編等方式,作家還應利用新媒體與數字出版將作家與大眾之間的連接點做活。作家要從自身尋找讀者減少的原因,創作出更多讀者願意看的作品。」作家關仁山說。

很多文學作品的推廣得益於改編作品,彌補了公眾閱讀的缺失。評論家葛笑政認為:「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是業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文化產品較為單一,難以延長文化商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優秀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場價值,需要經營者進行立體開發,除出版外還可能涉及影視、動漫、戲劇等領域,同時還有在新媒體進一步傳播併產生效益的可能性。」

文學作品與影視劇、舞台劇的良性互動

根據作家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榮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改編成的豫劇《香魂女》也深受觀眾歡迎。周大新說:「舞台作品、影視劇可以展現小說的故事情節,但精神內涵則很難表現。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減少了,小說在改編成舞台作品、影視劇後可以讓更多人對原著產生興趣,但作家不能為了迎合舞台劇、影視劇而進行創作。面向市場但不純粹為了市場,文藝工作者應該推出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劇作家陳彥在寫舞台劇《西京故事》的時候搜集了很多素材,但由於舞台劇體量有限,大量素材沒用上,於是創作出了同名小說,市場反響很好,之後還被改編成了同名電視劇。陳彥認為:「戲劇創作是在時空條件受限的情況下戴著鐐銬起舞,正是這種限制要求作家注重構成技藝。小說對構成技巧要求很高,多年的戲劇創作經驗對我進行小說創作大有裨益。從某種程度來講,是舞台劇創作教會了我如何進行小說創作。」

關仁山的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話劇、廣播劇等。在關仁山看來,小說和影視劇、話劇雖然載體不同,但是其中的愛恨情仇是一樣的,都要寫出人性的立體和豐滿的維度。好的影視劇、話劇依賴好的文學作品,這些年,有很多收視率高的影視劇、實驗話劇多是小說先火起來,再進行改編。從這個方面來講,好的文學作品增添了影視劇、舞台劇的吸引力。

傳達思想是難點

文學作品的改編,既要傳承作品中的精髓,又要適應當下觀眾的口味,對創作者來說難度很大。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等根據名著改編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影視劇,離不開主創人員多年的細心打磨。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的不少舞台作品、影視劇胡編亂造、違背常識,跟創作時匠心缺失有關。但並不是每部文學作品都適合搬上舞台,小說中很多富有想像力的描述依靠現在的舞台技術還無法呈現,對人物的心理描述也很難用鏡頭傳遞,甚至會破壞敘事節奏。

尤其是把國外的作品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時候,更需要創造性的改編。例如國家話劇院推出的《理查三世》,演出開始就以中國戲曲手法簡潔地把故事背景呈現在觀眾面前:兩個打著旗幡的兵士像戲曲龍套一樣出現在舞台上,他們互相對峙,最後紅旗壓倒白旗,寓意為愛德華四世的勝利。劇中還融入了中國戲曲、繪畫書法、民族打擊樂等,賦予這部莎翁戲劇新的內涵。

雖說講故事是創作文藝作品的基本功,講好故事並不容易。周大新表示:「文藝工作者主要通過作品對受眾的心靈產生影響,進而對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產生一些影響。我們處在一個很重要的轉型時期,作家要留心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故事,為後世留下文學的記錄,這對後人會有很多啟發。」

文藝作品需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觀眾關注社會、認知自我,給人以關愛和希望,傳遞真善美。陳彥認為:「舞台劇和小說只是呈現的形式不同。舞台劇、影視劇追求上座率、收視率,小說也需要讀者,雖然各自的創作規律不同,但內在的互補性不容忽視。小說可以向舞台劇借鑒濃縮的技巧,舞台劇在呈現小說的思想性方面要再提升。我常鼓勵年輕編劇寫一寫小說,二者是互相滋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