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不給好評就……!!!

不給好評就……!!!

今年以來最受期待的恐怖片之一,

《遺傳厄運》

,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中問世了。



在我們看來,這確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恐怖片,甚至在這幾年的好萊塢,也是很優秀的恐怖片之一了。




當然了,很多朋友未必這麼看,本片在豆瓣的評分,也是一路狂掉。基本上跟所有恐怖片,在豆瓣的命運一樣。







影片目前在北美的成績倒是比較穩定了。




IMDB是7.5分。







爛番茄的新鮮度是89%,評分8.2分;而觀眾評分懸殊巨大,只有60%。嗯,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接受程度確實比媒體和評論人差很多。







與之相比,讓我們覺得意料之中、但還是很遺憾的是,《遺傳厄運》的豆瓣評分一直在下降。一路看著它從最早的八分以上,到目前已經只有7.3分了。按這個情況,這應該遠不是終點。




好在,我的好友評分,仍然相對比較靠譜



這差不多是近幾年高分恐怖片在豆瓣的共同宿命:本年引爆北美的《小丑回魂》,豆瓣只有7.3分;而上半年風頭一時無兩的《昆池岩》更慘, 現在只有6.1分,在及格的邊緣徘徊。







與之相比,則是非常高的觀影熱度與討論的,七萬多人評價《昆池岩》,而《小丑回魂》都快破十萬了。




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即使是目前只有7.3分的《遺傳厄運》,也已經好於88%的恐怖片了,也就是說,放在恐怖片領域,這片已經算超高分了。




這也讓我覺得非常困惑。

越罵越看,越看越罵,這是什麼趨勢?



什麼大家總是對恐怖片的評價如此苛刻呢?




那麼,我們到底想要看到什麼樣的恐怖片?



或者說,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價一部恐怖片?







這幾年比較受關注的恐怖片大致可以被分成兩類。




一類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每年都會有幾部的、一驚一乍的恐怖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jump scare。差不多,所有國產可怕片都屬於此類,靠抽風喊叫來嚇人。




當然了,

jump scare裡面的好片也蠻多的,只不過,對於國產可怕片來說,一驚一乍的方式,其實更利於模仿罷了。



這種電影的一大特點就是,雖然觀影過程中緊張刺激,但幾乎沒有後勁。關掉影片,你就可以忘得一乾二淨。看的時候是爽到了,回家也不用擔心做噩夢。




這也因為jump scare的驚嚇點,很少是和劇情有緊密聯繫的,大多只能在當時那個情境下「嚇到你」。本質上就和坐過火山車一樣,是純感官的刺激。





國產可怕片之《壹號別墅》





另一類恐怖片則會顯得更加生活化、更加平實,但其中卻有更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怖橋段。這也是因為,這些橋段同樣是生活化的,而驚悚感也會顯得更加真實。




這樣的恐怖是有延續性的,因為你此後會不斷地想起他們。在無人的電梯、在廁所的最後一個隔間、在不敢睜開眼睛、在拿被子蒙住頭的時候……正如早年的許多經典恐怖片,一直都在致力於「打破恐怖和生活的邊界」。





《閃靈》




《遺傳厄運》也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恐怖感是有「

延續性

」和「

滲透性

」的:影片中從頭至尾不斷加深的心理暗示和驚悚感,具有深入骨髓的滲透性。







影片的前半部分更像一部家庭倫理劇,主角一家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氣氛詭異而冰冷的四口之家。




在接二連三地經歷了家人的葬禮之後,這一家人變得更加奇怪。




這種詭異並不來自外部。雖然他們也住在一棟與世隔絕的古老大房子里,但影片的前半部分幾乎沒有人撞鬼。




詭異來自這個家庭的內部。飯桌上無意義的對話,父親的尷尬,母親的面無表情,兒子的日漸萎靡和麻木,女兒的疏離,共同組成了那種暗流涌動的氣氛。




而到了後半部分,才是導演真正「放大招」的時候。你會發現,此前鋪墊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此處有了新的意義,而它們都將讓觀眾不寒而慄,倒吸一口涼氣。







在技巧上,《遺傳厄運》首先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陽光之下,也就是大白天。




不同於大多數恐怖片慣用黑暗來營造恐怖的氣氛,《遺傳厄運》的畫面從頭到尾都非常明亮。甚至於不少關鍵性的恐怖橋段,都是發生在白天、甚至於發生在人群之中。




但這樣明晃晃的日光只會讓人更加恐懼:原來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你同樣也逃不過噩夢的命運。




厄運真正降臨的時刻,沒有人可以拯救你。







即使是在黑暗的房間里,往往也有足夠的光源來照亮整個畫面。但這個時候,光線反而會成為恐怖的根源,它讓氣氛更為詭異。




就好像,導演並不怕你看見,他恰恰就是怕你看不見:他就是要讓你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







另一種營造壓抑感的方式,來自於攝影和構圖。




影片經常會用大遠景鏡頭來突出這套房子的孤僻;而在家庭的內部,也會使用超廣角鏡頭,以誇張的視角來強調整體的空間感。




你時常覺得主角們位於一座巨大而空曠的房間里,就如同身在牢籠。而他們一動不動、麻木不然,是一群失去了靈魂的玩偶。




與之相對應的是,母親的職業是一位製作模型的藝術家。而她完完全全復刻了自己的家,做了一套「玩偶之家」的模型。




你能分清下面哪張是真實的家庭,哪張是母親的模型嗎?









從劇作來說,母親的職業是一個非常好的隱喻:

她既是造物主,又是被人控制的提線玩偶;既是旁觀者,又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眼睜睜看著厄運降臨。




而從劇情來說,這樣一個職業實在是太詭異了。你很難覺得母親是「正常的」,畢竟,沒有哪個正常人會把自己的家庭做成玩偶。




這背後隱藏的心理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和不安感:你不知道母親的玩偶只是藝術品,還是一種詛咒;你不知道母親是個正常人,還是她已經被某種惡靈附身。







影片中,類似的隱喻無處不在。




大兒子的高中課堂上,他們在討論索福克勒斯的悲劇:這些人物是毫無希望的,他們從未有過希望。他們就像死氣沉沉的機器中的螺絲一樣動彈不得。




這也在一開始就為這個家庭定下了判詞:他們的命運在神諭掌控之中,他們的悲劇是絕對的。







特寫鏡頭轉到教室窗外的一隻鳥上,我們知道接下來的故事:小女兒剪下了鳥頭。




這不僅暗示了這個小女孩的詭異,「

斷頭

」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儀式。







演員同時是這部電影的一大驚喜。




扮演小女兒的米莉·夏普洛光靠一張詭異的臉,就足夠讓人不寒而慄。她幼嫩卻怪異的五官、她過於成熟的身體,全身上下,一切都是如此怪異和不和諧。




導演說他在選角的時候心力交瘁,一度要陷入絕望,直到他看到了這個女孩踏入了試鏡的房間:「我立刻就長舒了一口氣,接著就非常興奮。




她一定是今年大銀幕最恐怖的兒童角色之一

。」







是的,她做到了。




扮演哥哥的亞歷克斯·沃爾夫今年也只有二十一歲,觀眾上一次見到他,可能是在年初的《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中。他扮演了現實生活中的巨石強森,一個唯唯諾諾的死宅高中生。







但在《遺傳厄運》中,他的表演是極為細膩和有層次感的。他需要展現一位青少年的P.T.S.D.體驗。在遭遇了人生重壓之後,從普通的叛逆男孩,變得麻木、怪異、萎靡不振。




導演說:「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他就像發動了自殺式攻擊的人一樣,貢獻了全部的自己。」








而扮演母親的托妮·科萊特更是一個巨大的驚喜,毫無疑問,她的表演會讓我們回憶起庫布里克的《閃靈》。







在爛番茄的頁面上,高掛榜首的評論同樣也是在讚美她。








托妮·科萊特的表演兼顧極佳的控制力和爆發力,也正是她貢獻了影片中幾次最有張力的高潮。




她既是一位歇斯底里的母親,也是一個極為冷酷的旁觀者。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命運:她的靈魂時刻都在被兩股力量撕扯,她試圖找回自我,卻只能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淪。




而到最後,當她試圖做出選擇、拯救自我的時候,真正的悲劇也就降臨了。








這是一部需要耐心的電影,但耐心絕對是值得的。因為這部電影確實足夠精緻,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編排,也值得觀眾反覆去品味。




很難想像這居然是導演阿里·艾斯特的處女作,更難想像一個新人導演的作品會這麼沉穩、老練、紮實,他用非常純熟的技巧和足夠的耐心,來講述這樣一個極為陰鬱的恐怖故事。




他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在籌備影片的時候,他帶領自己的團隊觀看了邁克·李的《一無所有》《秘密與謊言》,以及夏洛特·蘭普林主演的《45周年》。





《秘密與謊言》




咦?




不對,這些都不是恐怖片啊!




它們的特點都是:這是一些陰鬱的、非常壓抑的家庭倫理片,都用極為豐富的細節和不緊不慢的節奏,來展現了緊張的家庭關係和日常生活帶給這些家庭成員的壓迫感。





《45周年》





談到自己最喜歡的恐怖片時,他列舉了羅泓軫的《哭聲》和大島渚的《愛之亡靈》。而讓童年時的他真正感到恐懼的,則是1976年的《魔女嘉莉》。




嚴格意義上,《魔女嘉莉》並沒有任何可以讓人感到「驚嚇」的橋段,甚至於根本就是一部青春片。但觀眾卻不得不對嘉莉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就好像他們也遭受了校園霸凌、遭受了原生家庭的精神虐待。




這是非常悲傷、甚至於是殘忍的。導演就是用一種如此殘忍的方式,來讓觀眾都產生了同理心。





《魔女嘉莉》





在看過《遺傳厄運》之後,我們恍然大悟:這確實就是這部電影的特點。




它像一部家庭倫理片一樣真實、苦悶、滿是矛盾,於無聲處聽驚雷;但這一切都不止於日常生活。




和《哭聲》一樣的地方或許是,導演的答案根本是模稜兩可的:你可以將這場噩夢看作是一場漫長的PTSD,你也可以認為是這背後確實有邪教作祟。




和大多數的西方恐怖片一樣,影片最終還是將一切都歸結到了宗教上。而對於亞洲觀眾來說,出於文化隔閡,或許他們對大多數邪教恐怖片的恐懼感,都會打一個折扣。




但《遺傳厄運》並不讓我有這樣的疏離感,因為說到底,這就是對一場觀眾的精神凌遲。看著主角們的命運像玩偶一樣被人控制的時候,觀眾們的情緒同樣也牢牢地被掌握在他人之手。







在電影之外,導演並不願意過多談論自己的家庭經歷,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遺傳厄運》中蘊藏了自己很多的「私人感情」。




他將這部作品定義為一部「

講述家庭內部的悲痛和創傷的嚴肅影片

」,哪怕這外面包裹著驚悚和恐怖的類型。或者說,這兩種元素也根本不可分割。







美國的大多數家庭電影,似乎都遵循了同樣的敘事套路:

瓦解-痛苦-重生。




即使他們失去了至親、家庭秩序一度崩潰,但最後一切還是會好起來的,他們要接納一切,然後重生。總是這樣治癒的結局。





但導演想拍攝的是另一種結局。




有時候人們受了傷,然後他們再也沒有恢復過,他們就此一蹶不振。人人都需要希望,但希望並不是總會降臨。




對於他來說(或許他確實也有親身體驗),不是所有觀眾都想要看到一切治癒的結局,因為有些人知道,

這不是真的

。痛苦也值得被承認、被記住,而不總是輕飄飄的翻過去的一頁。




而他想拍的,就是一部正視痛苦、甚至是沉淪於痛苦的電影。




因為「沉淪」也是一種真實的狀態。







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導演的確拍攝了一部非常成熟的類型片,但他同樣也賦予了它超越恐怖片本身的意義。而這才是《遺傳厄運》的真正可貴之處。




這部電影有很多驚悚的橋段嗎?或許你不會突然發出慘叫、不會嚇得躲在指縫之後,你可以全程保持冷靜。




是的,盛名之下,它很可能沒有你想得那麼「嚇人」。




但這部電影絕對足夠恐怖,也足夠讓你全程沉浸在毛骨悚然的狀態里。




如果你曾經為《海邊的曼徹斯特》而失聲痛哭,那你同樣也會為《遺傳厄運》而渾身發冷。







而對更多苛刻的觀眾,我也想要對他們說,

看恐怖片未必只是在玩試膽遊戲。




它和其他類型片並沒有區別,卻好像天生承載了更多的期待:既要符合一部電影作為藝術的美學,又要最大程度滿足觀眾的感官刺激。




超人也做不到啊!




看完電影,發個狀態,說一句「

一點都不嚇人嘛

」,說實話,這並不是勝利,而是失敗。因為這部電影根本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只是浪費了兩個小時的時間。




看恐怖片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相信它。尤其是對一部非常有表達欲的恐怖片而言。




「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句話適用於恐怖片的主角們,但更適用於它的觀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本周開始,終於又有好萊塢大片上咯!!!
像這種從頭到尾滿是彩蛋的驚悚劇也是少見……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