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溫度計、耳溫槍、電子體溫計,量體溫到底哪個最准?
養孩子的人,少不了要處理孩子發燒的問題,量體溫也是日常功課。那麼,用哪種體溫計好呢?
該用那種體溫計比較好呢?
為了了解大家的看法,我和一位朋友圈寶爸(某重點大學碩士畢業,學材料的)展開了如下對話。
他:「當然水銀的更准啊,醫院都用水銀的。」
我:「為什麼會覺得水銀的更准?」
他:「你不覺得涉及的環節越多,受到的干擾越大嗎?熱量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肯定沒那麼精確,尤其是便宜的……」
我:「這樣啊?可是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的水銀溫度計不是更不精確嗎?尤其是玻璃管的工藝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玻璃管的工藝比熱敏電阻什麼的簡單多了,越簡單的越靠譜,水銀的簡單暴力好嗎!但凡涉及轉換的,精度都有影響。」
聽起來竟然十分有道理,一時不知從何反駁……
實際上,正確使用的情況下,電子測溫器準確性很高,可以滿足日常需要,而且比水銀體溫計要安全。更重要的是,測得的體溫只是參考而已,要不要給孩子吃藥、帶孩子去醫院,還要看癥狀和感受來綜合判斷。
電子測溫器比水銀體溫計更安全 | Pixabay
電子測溫器:使用方法很重要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子測溫儀器主要有耳溫槍、額溫槍和電子體溫計三種。
耳溫槍和額溫槍主要依靠感測器接收人體的紅外線來判斷體溫,在理想狀態下,測得的結果應該是準確的。很多人覺得「測不準」,主要是因為使用方法不正確。
額溫槍
額溫的影響因素太多了,室溫、皮膚的乾燥程度都會影響結果,剛洗過臉或摘下冰寶貼就直接測得的「體溫」,也並不能反映人體的真實溫度。沒有任何一個正規的醫療機構會用額溫槍來作為判斷發熱與否的工具。但額溫槍勝在方便、快捷,經常用在幼兒園、遊樂場、機場、火車站這種人流量大,需要快速篩查發熱患者的地方。
額溫槍
耳溫槍
耳溫槍測量的是鼓膜的溫度,最能反映人體的真實體溫,也是大多數醫療場所替換水銀體溫計之後用來判斷體溫的依據。耳溫槍有不同的種類,有的需要戴一次性的「帽子「,有的不需要。如果搞錯了,或者「帽子」有破損,測出來的溫度就是不準確的。
而且,因為人的耳道並不是直的,3歲以內的嬰幼兒測量耳溫時,需要把耳廓向後外下方提,3歲以上要向後外上方提,才能將耳溫槍放在正確的位置。6個月以下小寶寶的耳道直徑較小,不適宜用耳溫槍。另外,如果短時間內多次反覆測量,耳溫槍本身會影響耳道的溫度,也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應該是這三種電子測溫儀器裡面發揮最穩定的一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與經典水銀體溫計差不多,都是放在舌下、腋下或直腸,最符合大眾的使用習慣,測得的溫度準確性也是很高的。
但它的缺點是,與前兩種設備相比,測量體溫需要的時間略長,不同品牌所需時間從30秒到3分鐘以上不等。另外,飲食(冷飲、熱飲)、劇烈運動、洗澡等都會影響測量結果,需要等30分鐘後再測量。
電子體溫計需要的時間較長,可能會有孩子不配合的問題
上面提到的三種電子測溫工具,都有共同的特點,也是缺點:對使用方法要求相對嚴苛。很多人會覺得水銀體溫計更準確,應該也是出於這一原因。
要想測得准,買了電子測溫設備之後,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不同廠家的產品,使用方法不大一致。另外,測量的精度會隨著價位的升高而提高。
水銀體溫計:缺點難以忽視
那用水銀體溫計呢?畢竟現在很多醫院都還在用。
水銀體溫計好不好呢?| Pixabay
優點
醫院使用水銀體溫計,最直接的理由是便宜。水銀體溫計不怕丟,不怕壞,不怕偷,而且使用方法簡便,幾乎人人都會。
另外一個原因是,水銀體溫計易清洗,易消毒。在醫院,使用體溫計的患者眾多,接觸式的測量方式總會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按照消毒隔離原則的規定,體溫計需要用500毫克/升的有效氯溶液浸泡消毒,電子產品很難使用這樣的消毒方式。
缺點
但是,水銀體溫計的缺點也是難以忽視的:玻璃材質,容易摔碎,摔碎後漏出的水銀會污染環境,對健康不利。
家庭使用水銀體溫計有安全隱患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倡議在2020年淘汰水銀體溫計和水銀血壓計,這個偉大的發明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淘汰水銀體溫計之後,醫院會使用耳溫槍測體溫,耳溫槍有一次性的「帽子」可以替換,不需要整體浸泡消毒。
而在家庭使用的場景中,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電子測溫器是能滿足日常需要的更合適的選擇。
體溫只是參考,癥狀和感受更重要
在日常使用中,孩子發燒時,我的選擇是:手摸+耳溫槍。先用手摸定性,覺得可能發燒了,再使用耳溫槍量一下確認是否真的發燒,耳溫測量的精度和誤差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耳溫槍在家庭中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個廣為流傳的公式說,腋溫+0.5℃=口溫,口溫+0.5℃=肛溫,這其實並不準確。人體的不同部位,溫度的正常值範圍是不同的,同時也受到年齡、穿著、運動情況等等因素的影響,個體差異很大,並不能簡單粗暴地按照上邊的公式換算。每個部位都有各自的正常溫度範圍,各自比較即可,不同的人不同部位測得的體溫比較沒有意義。
尤其是就醫的時候,只要告訴醫生,「我量的是耳溫,38.2℃」,就好了,不需要加減,否則可能會影響醫生的判斷。
體溫只是參考,用藥要看癥狀和感受 | Pixabay
最重要的是,體溫只是一個參考,是否需要用藥、何時用藥,要根據癥狀和感受來判斷。
一般而言,醫囑建議38.5℃以上需要吃退熱葯,這是臨時使用,並不是間隔幾小時一定要使用。例如,對乙醯氨基酚每4小時使用一次的意思,並不是每過4小時就需要重複使用,而是如果發熱不退,有必要重複用藥時,需要與上次用藥時間間隔4小時以上(24小時內不超過5次)。
是否使用退熱葯,還是要看寶寶的精神狀態。如果能吃能玩,精神狀態好,可以暫時不給葯。而如果寶寶有寒戰、手腳冰涼、面色蒼白等癥狀,說明處在體溫上升期,除了要給手腳適當保暖,增加舒適感之外,也可以根據經驗提前用藥,不需要等到體溫上升到高熱期,真的超過了38.5℃再給。
是否使用退燒藥,要看寶寶的狀態 | Pixabay
如果體溫升高到41℃以上,除了給退燒藥物之外,還要使用物理降溫法快速降低體溫並儘快就醫。同時,因為用藥後機體降溫會大量出汗,一定要注意給寶寶補充水分。「汗」是身體退熱時散熱的一種方式,並不是「捂」出來的,切記,發熱的時候一定不要捂汗。
如果體溫在40℃以上持續一天,或者38.5℃以上持續三天,或寶寶在發熱時候伴有嘔吐、嚴重腹瀉、抽搐、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甚至昏睡、昏迷、眼窩凹陷、少尿甚至無尿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編輯:odette,麥麥
一個AI
自己不會用,不要賴我們儀器測不準。
※背水一戰,通常完蛋。恭喜德國隊喜提回程機票
※暴雨天蹚水不沖腳,可能要人命!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