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特朗普怒懟 Google,搜索引擎到底應不應該操縱搜索結果?

特朗普怒懟 Google,搜索引擎到底應不應該操縱搜索結果?

搜索引擎到底應不應該操縱搜索結果?這似乎是個兩難的問題。

操縱肯定是令人反感的,看看百度上莆田系等競價廣告就知道了。不控制吧,也會有問題,前兩天百度首頁推薦出現滴滴安全事件遇害者照片相關內容,百度很快就回應稱內容審核還不夠強,言下之意要進一步加強對搜索結果的干預。

所以很多人聽到 Google 搜索引擎要回歸中國的消息都異常興奮,但百度出現的問題在 Google 上也可能出現,最近 Google 就陷入類似的「兩難境地」。

昨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 Twitter 上發文指責 Google 操縱關於他的的搜索結果,刻意隱藏正面新聞,找到的都是負面新聞, 其中 96% 搜索結果來自左翼媒體,特朗普稱 Google 等互聯網巨頭在壓制保守派的聲音。

隨後特朗普在白宮發表講話時還在繼續怒懟 Google ,稱「Google 正在操縱我們的人民」,同時還點名警告了 Twitter 和 Facebook。之後特朗普的經濟顧問 Larry Kudlow 表示白宮正在對 Google 操縱特朗普搜索結果一事進行調查。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這也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指責互聯網巨頭操縱輿論了,前幾天特朗普就在 Twitter 上指責社交巨頭讓「數百萬人噤聲」,顯然是在針對前段時間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以整治假新聞為由清理了大批賬號。

對於特朗普的指控,Google 也很快作出了回應,並否認了特朗普的說法:

當用戶在 Google 搜索框中輸入查詢關鍵字時,我們的目的就是在數秒鐘內為用戶提供最相關的搜索結果。搜索不是用來設定政治議程的,我們的搜索結果也不會偏袒任何政治意識形態。

Google 在聲明中還表示,每年對搜索演算法進行數百項改進,以確保能給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搜索結果,但從不會通過操控搜索結果來影響政治傾向。

那特朗普對 Google 的指控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實特朗普在 Twitter 提到的 96% 的數據,是來美國一家右翼媒體 pjmedia 的報道。

這篇報道的作者以「Trump News」(特朗普新聞)為關鍵詞在 Google 進行搜索,發現首頁上全是反對特朗普的消息,作者分析了前 100 的搜索結果,結果發現 96% 的結果都來自左翼媒體。

文章作者稱自己使用了不同的電腦和 Google 賬號進行相同的操作,得出結果基本相同,但文章也表示這一測試方法未必科學,但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問題。

不論 Google 有沒操縱特朗普的新聞,但要說 Google 從沒操縱搜索結果也不太可能。

去年 7 月 歐盟給 Google 開出 24.2 億歐元的天價罰單,主要原因就是 Google「通過對其搜索服務的主導地位,引導用戶使用自己的服務」。

當時負責調查 Google 壟斷案件的 Margrethe Vestager 表示,調查團隊在 Google 進行 17 億次搜索後發現,用戶搜索時會優先顯示 Google 的產品和服務,競品的信息通常要到第 4 頁才出現。

科技巨頭剋星 Margrethe Vestager

不過 Google 操縱搜索演算法帶來的結果不一定是壞的,就在特朗普指責 Google 前一天,其實還有另一條關於「Google 操縱搜索結果」的新聞。

據外媒報道,Google 正在通過調整搜索演算法,幫助退伍軍人更好地找工作。只要退伍軍人搜索「jobs for veterans」(退伍軍人的工作),並輸入自己的軍事工作代碼,就能獲得與他們在軍隊中的技能對口的職位推薦。

這樣的「操縱搜索結果」,對於美國超過 1000 萬失業的退役軍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相信也沒有什麼人會反對。

搜索引擎到底應不應該操縱搜索結果?

上述兩條新聞,同樣 Google 操縱搜索結果,但是會收到截然不同的輿論評價。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出發點不一樣:一個是為了某個集團和個人的利益,另一個是則是為了公眾利益。

Google 搜索引擎跟很多科技產品一樣,都是一把雙刃劍。作惡還是行善,要看怎麼去使用它。而問題在於,對於 Google 這樣的科技巨頭,在互聯網世界擁有制定規則的話語權,只靠「不作惡」的自覺真的夠嗎?

美國行為研究和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心理學家 Robert Epstein 曾做過一次實驗,邀請 661 名對澳大利亞不了解的美國人,讓他們根據與 Google 類似的搜索引擎結果,來給澳大利亞大選的兩位候選人投票。

研究發現,通過改變候選人名字後的自動補全建議的正面負面辭彙比例,能夠讓猶豫不決投票者的偏好改變近 80%。

在 2016 美國總統大選時,Google 就曾被質疑改變候選人的搜索自動補全建議來幫助希拉里拉票。比如在 Google 搜索引擎中鍵入「Hillary Clinton is」時,自動補全建議提供的詞句會出現「Hillary Clinton is winning」(希拉里 · 柯林頓將獲勝)。

而在雅虎和必應,自動補全建議的結果是「Hillary Clinton is a liar」(希拉里 · 柯林頓是個騙子)和「Hillary Clinton is a criminal」(希拉里 · 柯林頓是罪犯)。

《金融時報》一篇文章在評價這項研究時指出,搜索引擎的自動預測做的越好,用戶懶惰地被吸入數字「迴音室」的潛在風險就越高,長此以往甚至可能操縱我們的思維。

所以搜索引擎到底應不應該操縱搜索結果?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或者說怎麼操縱才是關鍵,這裡面又涉及到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

對於一個普通的互聯網用戶,在信息越來越龐雜,演算法越來越智能的互聯網世界,又要怎麼判斷那些用成千上萬次點擊餵養出來的演算法所推薦的信息,到底是不是被操縱的結果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SpaceX 如何開啟了新時代的太空競賽?
去年全球賣出 38 萬台工業機器人,中國是最大買家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