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激蕩的順治十六年
原標題:風雲激蕩的順治十六年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09期
風雲激蕩的順治十六年
童達清
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南下兵圍宣城,在原任工部郎中、邑人徐之慶的勸說下①,寧國府知府朱錫元、通判曹鼎、推官鍾鼎、宣城縣知縣俞璧等很快以城歸降②。但是,廣大的宣城人民並沒有被清軍的鐵騎所嚇倒,而是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清鬥爭,原寧國府推官邱祖德、邑人錢文龍、麻三衡、沈壽蕘、吳漢超③、吳衛公④,原涇縣知縣尹民興、涇縣人趙初浣等先後紛紛舉起義旗,在稽亭嶺、華陽山等山川險隘之地建立抗清根據地③,其他小規模的起義更是多如牛毛⑤。這些起義雖然很快被鎮壓下去,但是宣城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意識並沒有泯滅,一遇星星之火,隨時可以燎原。
一
順治十六年(1659),南明朝廷為牽制清軍進攻雲貴,遂命鄭成功、張煌言率水師沿長江西上。七月七日,張煌言軍佔領蕪湖,「以大義感召人心,而公師所至,禁止抄掠,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泗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瀕江小艇載果蔬來貿易者如織,公軍人以舡板援之,而上江濱因呼為船板張公之軍。」一時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廣德、和、無為三州等二十四縣皆傳檄而下⑥。
張煌言軍隨即率軍沿水陽江逆流而上,七月十四日,寧國府知府焦名世聞風而逃⑦。七月十七日,張煌言軍進駐宣城,張煌言曾作《師入寧國府,時徽郡來降,留都尚未克複》一詩來抒寫自己的激動心情:「千騎東方出上游,天聲今喜到宣州。威儀此日驚司隸,勛業何人愧徹侯?舊闕烽煙須蚤靖,新都版籍已全收。遺民莫道來蘇好,猶恐瘡痍未可瘳。」(《張忠烈公集?奇零草五》)
南明軍隊的到來,使宣城人民重新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一時吏民紛紛響應。知府焦名世雖已逃走,而府、縣兩級許多官吏並未隨之而逃。寧國府同知張經猷、照磨韓旺喜、宣城縣快手管得生等率先歸順義軍,並交出寧國府大印⑧。
張煌言進城後,首先至文廟拜謁,然後在明倫堂接見宣城吏民,「海師之入宣也,主者有事文廟,一時博士諸生儒冠法服具威儀,不期而會者數百人,薦紳執事亦最稱盛,主者嘆息,謂所未有。」⑨「博士諸生儒冠潔服,不期而會得數百人。薦紳執事,威儀稱盛。」⑩其中尤以原任分巡登萊道海防僉事沈壽岳(字巨山)、崇禎十二年解元湯斯祜為代表。
張煌言軍在宣城只停留了十餘日,由於鄭成功兵敗南京,七月二十九日,張煌言被迫離宣返回蕪湖。清兵捲土重來,寧國府知府焦名世為掩蓋自己棄城而逃的罪責,大力糾治歸順南明的士紳,「及師退守還,守將周內紳士,自掩其逃,而公亦為所染。」(11)沈壽岳首當其衝,有人勸他逃走避禍,他大義凜然地說:「今日之事,若潰大水,非有人身為堤防以捍之,則禍不可言矣。諸公非無其心,力不能也。吾雖儒,願以身當之,死國,吾心也,況死國而全桑梓乎?賈彪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彪以生解之,而吾以死解之可也。」(12)遂坐以待捕,於順治十八年(1661)十一月英勇就義。
二
與此同時,鄰近的建平縣(今郎溪縣)聞訊張煌言軍屯蕪湖,七月十六日,知縣王天福即派手下的一個「里坊之吏」石吉青前往打探消息。石吉青在中途恰遇南明總兵於勾率領的一支義軍,遂帶義軍到達建平,「小的戴滿洲帽子,前去打探賊情,即被賊逆拿獲。賊訊建平縣為何州所轄,小的答以廣德州所轄。賊遂給小的一偽牌、一招降告示,令小的帶至廣德府曉示。小的帶回賊牌、告示,告知知縣王天福。知縣令小的往告知州,即往廣德州送閱知州於浩。」?
南明軍到達建平後,「城內民心皆變」,均願意歸順南明,知縣王天福也只好順從民意,歸降明軍了。王天福遂派石吉青攜帶明軍的告示、牌文,前往廣德,送達知州於浩處,「知州閱後,令小的回縣固守城池。」?廣德州知州於浩亦派人送上印信、版籍,宣告歸順。
三
由於南明軍隊的迅速敗退,江南地區很快又被清軍佔領。但殘留的明軍官兵與各地反清義士仍相互串聯,密謀反清大業,江南各郡縣可謂仍然是暗潮湧動。就現有史料看,其人員涉及社會各階層,如書生、士兵、農民、商販、基層小吏、僧侶等。
順治十七年(1660),有化名安和尚?的明軍人員仍在蕪湖、宣城、寧國一帶活動。四月,安和尚潛伏至宣城,很快聯繫到一批反清復明的義士。四月十二日,安和尚與寧國人方開之、高繼先、於生之、馬義魁等,先後在宣城胡君信家、陶匡明(寧國人)飯鋪樓上秘密集會,結盟為兄弟,並給付參將、游擊箚付,以圖東山再起。方開之、高繼先等回到寧國港口鎮,又秘密發展了汪文仲(歙縣人,原徽州營兵士)、周惟德(徽州人,高繼先鹽鋪夥計)等人加入秘密反清團體。
九月,原寧國營士兵許大成因上年在瓜洲與義軍作戰失敗,逃回在寧國府、蕪湖一帶流浪,在採石適與安和尚相遇。安和尚便對之曉以大義,許大成幡然醒悟,遂答應為義軍暗中串聯。安和尚先後給付許大成「黃綾偽敕一道、白綾箚付六張」,「副將箚付一張,參將箚付五張」,十二月一日,許大成遂回到寧國府進行秘密活動,暗地裡聯絡寧國府武生汪伸、原蕪采營士兵常州人王田、寧國縣商販呂四九等人,並發給「守備箚付」。十二月十二日,許大成又與汪伸等在府城內一處茶鋪接頭,誰知卻被許大成手下一個小廝叫姚時(旌德人)的聽見,十二月十五日,姚時遂至宣城知縣周光祚處首告。周光祚稟明寧國府知府張獻素,立即在宣城、寧國兩縣開展大搜捕,許大成、汪伸、王田、呂四九、胡君信等同時被捕,方開之、高繼先、於生之、馬義魁等聞訊逃走。?
順治十六年,張煌言軍進佔江南時,原徽州營把總唐某率部起義,但很快被徽州鎮總兵胡茂禎鎮壓,唐某再降清兵;十一月,自清兵南下後就一直堅持抗清的潘永禧、陳九思、汪老五、汪伯升部也被清軍擊潰,抗清義士們被迫轉入地下,在歙縣、績溪的大山裡秘密活動,並與鄰郡的秘密團體互相聯繫,共謀再舉。但在清軍的嚴密搜捕下,很多人如徽州人汪展大、汪世昌等相繼被捕被殺。?
在這場空前浩劫中,許多無辜百姓被無故波及,慘遭牢獄之災,甚至丟掉了性命。如安和尚在宣城時,曾在一座廟裡與一六十八歲老翁胡斯玉說話,胡斯玉病故,其子胡杉子被誣入獄;寧國人高繼先逃走後,清兵便將其幼子、年僅十四歲的高四老抓去嚴刑拷打,逼問其父下落;蕪湖人夏惟一、汪逢贈在蕪湖縣西門外開一小飯店,因曾接待過汪文仲等吃飯住宿,也被誣為同黨,收監入獄;甚至清軍千總汪祥(徽州人)至寧國府探親,也被捕快抓進了監獄,百般解釋後才獲釋放。?
四
順治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風譎雲詭的一年,也是宣城歷史上風雲激蕩的一年,歷史的大潮雖然一再破滅了宣城人民推翻異族統治的熱情,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二百五十年後辛亥革命勝利,九月二十一日宣城宣告獨立,宣城人民終於完成了無數先賢義士的美好願望。
注釋:
① 嘉慶《寧國府志》卷一《大事》,光緒《宣城縣誌》卷三十九《附載》。
② 嘉慶《寧國府志》卷四《職官下》、光緒《宣城縣誌》卷十一《官師》。
③ 溫睿臨、李瑤等編《南疆繹史》卷二十七。按,錢文龍,《南疆繹史》作「錢龍文」,此從嘉慶《寧國府志》。
④《內閣大庫檔案》第087899號,安徽巡撫劉應賓揭。
⑤ 參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江南招撫洪承疇揭帖」,《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安徽巡撫劉應賓揭帖」。
⑥ 全祖望《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鮚埼亭集》卷九。
⑦ 施閏章《記歙縣孫公活民事略》(《學余堂文集》卷二十六)。按,楊英《從徵實錄》作「寧國府知府高一階獻城歸順」,實誤。據乾隆《鎮江府志》卷二十四,高一階本年方任鎮江府推官;又韓世琦《叛逃司民雍免緝疏》記「鎮江府知府戴可進、推官高一階先後投誠」(《撫吳疏草》卷四十一),高一階之不能為寧國知府明矣。
⑧ 順治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江南昂邦章京喀喀木等題為審擬十六年寧國員弁降鄭軍事本》,《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二。
⑨(11)(12) 徐枋《奉政大夫、分巡登萊道、按察司僉事沈公墓志銘》,《居易堂集》卷十三。
⑩ 顧公燮《丹午筆記》「貞文先生」條。
?? 順治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江南昂邦章京喀喀木等題為審擬十六年廣德員弁降鄭軍事本》,《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二。
? 安和尚生平不詳,據後來王田等供稱,其一只眼瞎,來自南明朝廷中軍都督府。
??? 《鎮守江南總管哈哈木等殘題本》,《明清史料巳編》第六本。
宣城市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