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創中國錢幣史「方孔圓錢」時代-秦半兩

開創中國錢幣史「方孔圓錢」時代-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於戰國,但製造簡單,有孔便於穿掛。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歸於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製造粗率,有的面文不齊;歸於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歸於東周、三晉區域的有共、垣、濟陰、離石、東周等字,歸於秦的是半兩錢,通常每枚重3~10克不等,乃至更重的。秦一致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我國保留了兩千多年。

漢半兩,漢初因為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銖,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坦,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錢銀。其版別有五種:多見類,錢身上無特別符號,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表裡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擺布倒置;標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存世半兩錢通常偽錢很少。因錯范出現少量「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偽鑄,應注意辨別。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古錢幣收藏現在也是如火如荼,很多以前精美的普品現在也是難得一見了。我對古錢幣也是屬於一種愛好,收藏品確實不多,其中的名品了名譽品了也是一枚也無。今天就我收藏的一些小錢幣分享給大家,拋磚引玉,希望與各位泉友互相學習,也請各位前輩不吝賜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