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莊子心齋法脫於《莊子》,也即是道教的經典《南華經》,實則是一種靜功。

靜功要做到排除一切思想雜念。這是首要原則。為了達到靜的目的,古人創立了許多法門,其中以莊子「心齋」中所談的「聽息」法為最好。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但是聽息並非專一死守耳竅,也不要去聽呼吸的聲音,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凡是患有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藥片不宜常服,用此聽息的方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與《黃帝內經》上面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中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再深一層功夫來講,也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氣」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後天知覺了。「氣」的本質是虛的,正因「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以上看似只是一篇對話,其實恰是法門,若解深意,方法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勿」。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這裡的所謂「聽」,不是去聽什麼聲音,而是在起初下手時,聽鼻中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的人,鼻中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是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聽之以心。」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裡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答案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之後,「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這時的「氣」已經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合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所以說「聽之以氣」。在這裡雖然還是在說「聽」,實際上已經不再著意於聽。成為自然的「聽」,是用無「心」而聽了。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意「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在身中是神氣合一,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看來好象睡著一樣。

修道之《莊子》心齋法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修者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歷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裡想著要達到「虛」的層次,反而離「虛」十萬八千里了。

全部「心齋」的義諦,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更高境界,已為先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靜功法本身所要達到的目標了。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井字頭 的精彩文章:

《法燭經》,源於並繼承《道德經》的先秦道家養生宗旨
《太清元道真經》,所謂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黃老之心秘也

TAG:井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