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從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到上世紀90年代的「國學熱」,再到21世紀的「傳統文化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彷彿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人們內在精神和外在需求。

每一次思想的轉變,在國內都會形成異常巨大的爭論,而其中的每一次爭論都會有一種甚至幾種觀點被大眾接受,這些觀點在未來的日子裡沉澱,變成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共識。在這其中,有許多著作逐漸積澱下來。現在看來,有些著作或許水平不高,甚至錯誤連篇,但它們的確在當時引起了人們巨大的關注,甚至成為了全社會討論的文化事件。我們回顧這些著作,其目的是希望以此尋找40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態度轉變的內在邏輯,為當下傳統文化復興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思考。


對孔子「撥亂反正」:傳統文化構成了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結構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作者:李澤厚 版本:三聯書店 2008年6月

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85年,正是國內批判傳統最為激烈的時期。那個時候,國門剛剛打開不久,異質文化紛紛湧入,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產生了劇烈衝擊。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成為當時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與其格格不入的傳統文化成為學者批判的目標。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李澤厚

然而,作為當時青年「導師」的李澤厚,卻率先給予了傳統文化正面的肯定,有人將這本書的出版稱之為「標誌性的事件」。其中《孔子再評價》一文更是將孔子當成中國文化的象徵和代表。他認為,傳統文化的因子一直積澱在中國人的心理模式中,構成了一種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結構。學者夏中義評價這本書,其本意是清洗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殘存,但其研究結果卻讓人們發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所在,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應該進行「抽象繼承」。


超越「西方中心論」:中國文化同樣可以實現現代化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士與中國文化》作者:余英時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20世紀80年代末,海外儒家思想引進大陸,帶給大陸學者一股不一樣的風氣,國內思想界也逐漸知道了海外第三代新儒家。

1987年,余英時此書出版,給長期以來習慣於一元思維定勢的人帶來了挑戰。當時,馬克思·韋伯的思想在中國頗為流行,而韋伯在通過對比世界上各種文化之後,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不能相融的。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余英時

但余英時通過嚴謹的歷史學考證,推翻了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的這一評價。人們關注余英時在書中所論述的中國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當時余英時認為,中國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互相對立的,我們平常之所以把它們看做對立是因為將現代化等同於西化;其實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可以完成現代化,只是由於兩種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現代化進路的不同,而這樣的差異被概括為內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思想在他那裡是一以貫之的,而且也是對時代問題的一個獨特回答;這是他的思想價值的體現。尤其可貴的是,他對中國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的論述,自覺地超越了西方文化中心論。

這本書無疑給中國大陸思想界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增強了信心,當時中國人渴望超越西方的思想框架,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從而增強自己對文化的自信。余英時的這部書恰恰讓人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為上世紀90年代的「國學熱」帶來了理論基礎。


重現儒學精粹:通過王陽明「心學」了解精神塑造的價值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有無之境》作者:陳來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5月

李澤厚曾認為,90年代思想界是「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社會秩序和規則的完善,行業之間的工作細化,在思想界已經逐漸失去了對中國整體文化命運的反思,很多學者退回到了書齋,開始做細微的研究。中國哲學學者在接受了新的西方思想理論後,也開始用新的方法回到哲學思想內部重新發覺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

1989年,季羨林發表《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一文,提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季羨林認為,西方文明在世界上已經繁榮了幾百年,現在正面臨著甩尾,代之而起的必然是東方文化或者文明。由於季羨林的影響力,客觀上起到了為「國學」興起造勢的作用。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陳來

1991年陳來的這部書出版,掀起了一陣王陽明熱潮。全書把哲學史研究、比較哲學研究、文化問題研究和文獻史料研究合為一體,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這本書給予了王陽明「心學」思想正面的評價,讓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對於人們精神塑造上面的價值。

隨後,北京大學裡一批學者開始孜孜不倦地研究傳統文化,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國學熱」就由北大逐漸推廣到了全社會。


尋找儒學新價值:將儒學的影響力由文化擴展到其它領域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政治儒學》作者:蔣慶 版本: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年8月

2003年,大陸新儒家的代表蔣慶出版了本書,將傳統文化爭論的範圍從文化領域擴大到了其他方面。這也是「國學熱」期間,文化討論不斷深入之後必然的趨勢。

蔣慶認為現代新儒學的思想存在重大問題,「當代儒學必須轉向,即必須從『心性儒學』轉向『政治儒學』」。至於他的「政治儒學」,他名義上將其追溯到孔子,又說「政治儒學形成於公羊學對於《春秋》經義的獨特解釋」,表明公羊學才是其政治儒學的真正鼻祖,這實在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即使歷史上最敢於放言的公羊學家都鮮有此論。蔣慶呼籲儒家思想應該成為改革社會的利器,只有解決外在的問題才能改變人們的心性問題,他建議將儒家思想變成全社會的信仰對象。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蔣慶

這本書甫一問世,就將傳統文化的學者分為了兩個陣營,一派認為,蔣慶是在「六經注我」,只是通過扭曲歷史上儒家思想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與現代化的改革格格不入,而另一派則認為,蔣慶的思想為大陸思想界帶來了新的風氣,看到了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真正的價值。

不論批評也好,讚揚也罷,這本書從思想學理的方面加深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討論,為後來傳統文化全民熱開啟了先聲。


國學「上電視」:于丹和她的「心靈雞湯」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于丹<論語>心得》作者:于丹 版本:中華書局 2006年11月

隨著大眾傳媒的興起,報紙、電視和網路成為了21世紀初人們主要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百家講壇》作為一檔主講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在21世紀初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

閻崇年、易中天、于丹這些主講者,以現代漢語方式,重新解讀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以電視演講為底本的新書一經出版,其銷量多達幾百萬冊。

從批判到擁抱:當代的「儒學熱」其實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

于丹

不過,當人們對傳統文化狂熱追逐過後,于丹卻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質疑。人們發現,她的解讀里存在著大量錯誤,更有甚者稱她是借古人之手,販賣自己的心靈雞湯。因為藉助於現代傳媒,這種將國學作為現實人生安慰劑式的解讀容易誤導迷茫於現代生活的人,這也是這些電視學人得到追捧的原因。國學中所蘊含的價值系統是有著強烈現實感的社會哲學,當我們將它從現實人生中抽離出來時,會造成人們更大的焦慮。

2010年後,當網路逐漸取代電視成為人們主導的娛樂方式,當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日漸加深,這種娛樂化和雞湯化的傳統文化熱逐漸退潮,社會的分化也日漸明顯,于丹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後火遍全國的「學術明星」。在傳統文化熱的內部,逐漸也出現了多種流派、多種態度,而這些態度和觀點隨著民間文化的復興,為了能夠在多種聲音中凸顯,各自將其觀點推向了極端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