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十幾年前,如果你走進一間課堂,問孩子們的理想是什麼,他們也許會說「當科學家」、「考清華北大」、「當作家」……

放在今天,有太多不一樣的答案。

據新華網的職業意願調查顯示,超過一半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是主播和網紅。

並不難理解。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長相出眾很容易就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追捧。

更吸引人的是屏幕上不停刷新的小禮物,「直播兩小時,打賞收幾萬」。

不用讀書就能實現名利雙收,這讓很多終日埋頭於書本的少男少女們欣喜若狂。

彷彿一盞「明燈」,能指引著他們繞過高考的獨木橋,直接通往名利場!

為引人關注 9歲女孩濃妝艷故作嬌柔

9歲女兒小雪(化名)化起濃妝,像變了一個人,對著手機故作扭捏。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黃女士仔細一問,原來小雪正在學一個視頻。她嘴巴上塗著口紅,蹺著蘭花指,跟著手機里略顯滄桑的男聲,不時做出舉杯飲酒或嬌弱行禮的動作。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小雪稱,這是最近比較火的一個短視頻,她苦練了整整一個下午。「那些成人化的動作,襯著稚嫩的臉龐,看起來特別違和。」黃女士說。

記者進入小雪的短視頻賬號看到,她裡面發布的自己幾十個視頻,並非都是這種風格。

早期大多是在嘟嘴賣萌,畫面也很生活化,有時甚至就是穿著睡衣錄製; 後來就越來越注重形象,明顯在穿著打扮上更成熟。「雖然她平時就愛美,但是沒這麼誇張。」黃女士有些無奈地說。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類似小雪這樣小學生扮成熟的短視頻,故作深沉的搞笑,掩蓋了屬於孩子的天真與可愛:有的孩子學抹口紅畫眉毛,濃妝艷抹標新立異。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有的孩子扮可愛撒嬌,矯揉造作的聲音和表情,有著與稚嫩臉龐不符合的差異。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有的孩子配合著視頻里或悲傷或滄桑的歌詞對口型,一副為情所傷的樣子:

「你有你的男朋友,我做我的單身狗,不是找不到,而是不想要」「我已經愛上你,渴望著在一起,可是我們的差距,有很大的距離……」

迷上了網聊 10歲女孩狂加30多個群

「無法想像,孩子每天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跟那麼多陌生人聊天。」近日,武昌水果湖劉女士無奈地撥通記者熱線。

原來,暑假期間她發現,10歲女兒悅悅(化名)通過一些短視頻APP的導流,迷上了網聊,陸續進入30多個微信和QQ 的廣告群。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劉女士介紹,她發現女兒的不對勁,是從一個快遞開始。前不久,她突然收到一個快遞,裡面是幾盒沒有任何包裝的彩色水晶泥。女兒稱是從微信好友那買的,還打算賣幾盒給同學賺零花錢。

劉女士翻看了女兒的微信,這才發現女兒加了30多個五花八門的群:紅包群、兼職群、打字群、唱歌聊天群……每個群少則二三十人,多則近百人。她從網友的名字和頭像分析,發現不少人年齡均和女兒相仿。

「她說是掃短視頻里的二維碼加的群,一開始只是為了和網友多聯繫,方便互相關注和點贊。之後,又被一些網友拉入了一些紅包群、兼職群等,對方說可以順便賺點零花錢。」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劉女士翻看了一些群里的聊天記錄,發現不少群在進入之前,要交一元到幾元不等的群費,進入後還要按規則發紅包。在一些兼職、打字群,一般都要求加入者在做任務前,先交幾十元左右的保證金。

由於悅悅的微信零錢里沒那麼多錢,她才不得不放棄。「我看到有個群里問大家微信的零錢數,有的群友一言不合就對罵,很難聽。」劉女士說。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氣憤之下,劉女士將這些群全部刪掉。哪知過了幾天,她發現女兒通過關注的網友,又請人把她拉回了一些群。

記者調查:未成年人紛紛成了他人下線

記者進入與抖音類似的多個短視頻APP發現,在用戶註冊時,大都有選填年齡的步驟,但並未設置年齡門檻。

用戶發布的短視頻顯示,不少用戶為6歲到十多歲的中小學生,其中女孩又明顯多於男孩。有的孩子發視頻的頻率非常高,最多的一天可以發十幾個。

短視頻中內容良莠不齊,有罵髒話還自鳴得意的,有炫耀從國外買奢侈品的,有無底線惡搞的,有宣揚早戀的,有虐待動物自得其樂的……

為吸引粉絲,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還有小女孩直接扮可憐,舉著「我要一萬粉」的紙牌,視頻下方則寫著:「如果你關注我就會有10個粉絲,因為我有10個號,每個號都會關注你。」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平台,10歲女孩加30多個群「做生意」,家長你怕了嗎?

有的孩子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人的「下線」。記者看到,11歲女孩慧慧(化名)的抖音賬號下方,寫有「師傅」「媽咪」等字樣。慧慧得意地介紹,師傅收徒是有要求的,比如所有的視頻都要艾特對方,用戶名要改成「某某的徒弟」,這樣又能結交一些網友,共同提升粉絲數量。

記者通過慧慧的抖音號往上搜索,發現師傅的上面還有師傅,搜了十幾層也找不到源頭。有的師傅有一二十個徒弟,徒弟都會按師傅的指引,購買各類視頻發在自己的抖音號上,在艾特他人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二次傳播,也會吸納一些感興趣的同齡人加入和關注,最終建群固定銷售。

一些用戶還會將粉絲進行「導流」,讓他們掃二維碼加入微信群或QQ群,群里不時發送打字、中獎等各種小廣告。

記者試圖加入這些群時,發現有的群設置了一些非主流的問題,直接將一些成年人用戶拒之門外,有的則直接註明「只有00後才能入群」。

家長擔憂孩子對平台不設防讓人害怕

「這些短視頻裡面什麼都有,年齡小點的孩子缺乏辨別能力,模仿能力又強,跟著學的東西有好有壞。」在採訪過程中,多位家長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家住光谷的何女士現在都還有些後怕,有一次她發現,女兒微信給他人轉賬40元。詢問才知道,一個抖友在群里推薦一個聊天的APP,聲稱只要交40元會費,聊天都可以賺錢。

對方還發來了一些截屏以示證明,上面顯示每聊一句話就代表7聊幣,每100元聊幣可以兌換一元錢,還有一些兌換成功的轉賬記錄。但何女士看到,這些截屏內容很有暗示和挑逗性,都是「哥哥」「妹妹」「睡不著」等字眼。「孩子對這些平台不設防,這是最讓人害怕的。」

一位家長在網上留言說:「有一次收了兒子的手機,他就跑去同學家,好不容易找回來,他媽媽就妥協了,怕孩子做出什麼極端的事情。因為隔壁一個小區就是因為不給孩子玩手機,一個品學皆優的初一女孩瞬間就從六樓跳下身亡。」

多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陳,由於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的關心不夠,配手機主要是為了聯繫方便,在監管上也就有些鬆散,沒有意識到其危害性。家長們希望,在網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有關部門對短視頻APP加強監管,嚴格設置准入門檻,細化內容審核標準,凈化網路環境。

專家建議:家長應多陪伴並與孩子溝通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基礎研究部主任雷皓,7年前就開始關注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他介紹說,有研究表明,若對抖音等網路社交軟體使用不當,使用者可能像賭博一樣上癮。

以抖音為例,使用者通過模仿練習和錄製發布視頻來吸粉,獲贊或紅包打賞,這些「獎賞」信號都能激活大腦中的獎賞中樞,釋放多巴胺,使人產生渴望、依賴,進而深陷其中。

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武漢市婦聯心理援助團高級諮詢師潘蘭稱,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多心理需求,如被傾聽、被鼓勵等。一旦在現實世界得不到滿足,便會對網路世界中的滿足感形成依賴。

「近年來,類似的求助案例每年都在持續增長,我每天至少會接到3個這樣的個案。其實很多父母自己都斷不了網癮,更別提指導孩子正確地使用網路。」潘蘭說,許多孩子都有一個共性,即他們都沒被父母認真傾聽過。

潘蘭建議,家長多和孩子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溝通,給建議而非直接干涉批評;同時幫孩子提高社會交往的技巧,在現實世界裡尋找自尊、自信和成就感。

來源 丨共青團中央、楚天都市報、廣州日報

微信編輯丨飯范醬

為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唐詩竟然已經被大數據「破解」?結果出人意料!
小心分分鐘吹成面癱,這些空調使用誤區很多人都不知道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