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活出生活的反焦慮思維

活出生活的反焦慮思維

活出生活的反焦慮思維

如何應對生活的焦慮?給大家提六個小建議:

第一,調整對生活的認知模式;

第二,規範處事的行為習慣;

第三,修正養成的慣性思維;

第四,反思生活的悲觀情緒;

第五,停止那些生活的無助感受;

第六,放棄自己對生活付出努力的懷疑。

第一,調整對生活的認知模式。生活有些紛紛擾擾,不是拖延與糾纏,而是提升認知,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壓力、化解壓力、化解紛擾,面對那些幽怨或者黑暗能夠學會接受,在接受中尋找一種突圍。

遇見的就遇見了,一切過往總會雲淡風輕,不必要把它當做生活的真實遭遇,不要把它當做是生活的擠兌和碾壓,生活就是生活。面對生活的遭遇,理解的角度不同,那麼改變和狀態就不同。我們不是在生活中去得到一個固定的結果,而是完成調整自我認知模式的生命提醒。

第二,規範自我的行為習慣。幸福是一種理解,是對生活的友好改善或者積極化解,化解那些情緒的焦慮、煩躁、畏懼,成為內心的歷練、堅定、勇敢、信心,活回生活的至情至性、至高至遠,活出生活的溫暖與友善,重新構建內心的遼闊、友善思維體系。

第三,有些時候我們過多的盲從了生活的慣性思維,很多時候生活只是一種恭維和成全,但是有些時候會不愉快、不舒服,甚至感到滄桑和挫折、失落和絕望,其實這些無非都是生活的另一種親切罷了。有些時候在生活里可以笑得開懷,有些時候在生活里可以活得失落,要適應生活的活潑,而不是盲從於生活的慣性思維。

生活總是要挑戰一個人的信心和決心,又考驗一個人的恆心和努力,跌跌撞撞、踉踉蹌蹌,甚至是翻翻滾滾、迷迷茫茫,這些都是生活的友善與活潑、突兀和恭維,不必要去認為生活就是折磨了誰,或者說認為自己被生活邊緣化。修正那種慣性思維,適應生活的活潑,適應生活的歷練,適應生活的那些突如其來和暫時接受不了的情節安排。

第四,我們有些時候太多的被悲觀情緒困擾,總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堅持能力或行動能力,總懷疑自己太脆弱,在需要付出堅強的時候卻拿不出堅強可用,總是賦予生活一種悲觀情緒。

生活在於能夠把握什麼,把握內心的強大;生活在於推動什麼,推動生活那種良性的改善。我們能為生活做什麼,不是簡單的許一個願望,而是能夠謹慎的對待,能夠付出一種堅定,能夠看到希望和光明,能夠活出生活的力量和方向,反思生活的悲觀情緒。

第五,停止生活的無助感受。有些時候感覺到生活壓力很大,感覺到自己沒有力量堅持,感覺到自己活得無奈、無助和無力。其實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你的信心和堅持,從你的信心開始,從新的起點到未來的經過,到底能走多遠?向前就是生活的唯一選擇,改變也是生活的唯一狀況,峰迴路轉是生活的必經路過,停止生活的那些無助感受,不必要。

第六,放棄自己對努力的懷疑。我們有些時候非常努力,卻發現自己在懷疑這份努力。人生路遠,活不成策馬奔騰,但要清楚一點,在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依賴的時候,人生的前方只有自己能夠更加堅強。

只要不放棄,那麼未來就是希望,所謂的成長就是一種內心的強大,所謂的方向就是放下那些過多的依賴,活出自己向前、敢於向生命叫板的勇氣。

付出那一腔的毅力,賦予生活一種像青春一樣的勇敢和激情,去擁抱生活的那些苦難和苦澀,活出和生活一路陪伴的堅韌和溫馨。生活帶不走你什麼,留給生活的總是一種從容、優雅、高度和風範。去活出生活的高遠,活出生活的情懷,活出生活的方向和勇敢,活出應對生活的不焦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延參法師 的精彩文章:

活向幸福的智慧
活出生命向前的精彩

TAG:延參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