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一本比懸疑小說更精彩的科普書

這是一本比懸疑小說更精彩的科普書

《人類學+:科學的B面》,眠眠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關於科普,越來越多的成見正在被拋棄,比如要一本正經,比如要滴水不漏。有越來越多有趣的科普書湧現,作者們努力地在嚴謹性和趣味性中尋找平衡,將晦澀的科學知識「翻譯」為老少咸宜的通俗文字。

在眠眠寫作的這本《人類學+:科學的B面》里,你可以讀到各種不為人知的科學背後的真實故事:尼安德特人把抑鬱症傳給了我們?人類會被寄生物控制意識嗎?有比埃博拉病毒還要厲害的病毒嗎?傳說中的「裂腦人」究竟有什麼特殊能力?為什麼南美小鎮的913人選擇集體自殺?一支蘇聯探險小隊為何會在雪山一夜全員暴斃?

明明是一本科普書,卻猶如懸疑小說一般精彩。科學的B面是什麼樣子?在這本書中可以略窺一二。

冷知識與黑歷史

談起「眠眠」這個筆名的由來,他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為自己在大學時代非常愛睡覺,所以就有了這個外號。而「眠眠冰室」則是諧音自「綿綿冰」——「和我主打冷知識、冷歷史的調性也很符合,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

名字很溫柔,但內容很兇悍。眠眠回憶說,在自己小時候,曾長期痴迷於《人類未解之謎》《歷史百大謎團》之類的讀物,欲罷不能。

「它們圖文並茂,故事娓娓道來,翻開一本便足以打發放學後一個下午的時間。彼時常常覺得,這些書就好比打開了某一扇隱藏的門,讓我驚喜地發現那個平淡而真實的世界背後,居然還有這麼些光怪陸離的神秘事件,刺激、恐怖、超乎想像,卻又欲罷不能。」

但隨著成長,他發現原來這些驚奇故事大多是些道聽途說的見聞,或是國外小報上用來吸引眼球的假新聞,甚至不乏作者腦洞大開編造的可笑故事……

「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沒有掉下來,卻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彷彿瞬間喪失了許多魅力,一下子變得平庸無奇了。」

但5年前偶然與一位人類學家的對話讓他重新認識到,原來真實世界裡還是有很多未知故事的,即便沒有小時候看到的那麼離奇,但也已經足夠精彩!

這便是「眠眠冰室」系列文章最初的由來,也因為這些積累,才有了《人類學+:科學的B面》一書的誕生。

科學的B面

該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醫學、社會學和地學,共有22篇文章,平均每篇的長度都超過5000字,有的文章更是接近萬字的長度。這大大超出普通科普文章的體量,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儘管知識密度極高、「乾貨」滿滿,但讀下來卻絲毫沒有冗長或者難讀之感,而是曲折離奇、高潮迭起,令人手不釋卷。

眠眠解釋說,雖然用了「人類學+」這樣的題目,但本書並非一本人類學專著,只是以此作為線索,同時也在部分文章中借鑒了一些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至於「科學的B面」,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希望引導人們思考科學背面的一些東西,二是傳遞一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其實一開始想叫科學的暗面,講一些負面效應的東西,比如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人體實驗的文章。寫文章的時候就發現,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與現有的理念和文化相悖的東西。像腦白質切割術,一開始看來很先進,過了幾年之後發現帶來負面效果,後來再用新的手段來消除它。就是這樣不斷淘汰落後的技術,科學技術才能往前走。現在大家往往更關注科學技術成功的一面、對人類的幫助,但對於另外一面,思考得往往不夠。」

讀過本書的人大多會感慨於它的驚險、刺激、懸疑叢生,同時也驚訝於作者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同類相食的它們,觸怒了某種可怕的原始生命》一文為例,眠眠將「瘋牛病」、克雅二氏病、庫魯病、羊瘙癢症進行類比,進而說明諾獎得主普魯西納關於朊蛋白的研究發現。同類相食的話題本身就非常吸引眼球,驚險不斷的文章讀完,科學知識自然也牢牢記在了腦海中。

該書在話題的選擇和設計上同樣也是匠心獨具。在《被某種生物寄生之後,他們患上了一種詭異的怪病》一文中,眠眠從操縱宿主溺亡的鐵線蟲寫起,繼而講述了偏側蛇蟲草菌、繭蜂、雙盤吸蟲、蛔蟲等寄生蟲,而最後討論的話題是「寄生蟲能否操控人類的意志」,以昏睡病和弓形蟲進行佐證。一個看似科幻的話題被充分展開,看故事的同時,充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

寫到「極致」

對於寫作,眠眠對自己的要求是:「我寫過的話題,別人就沒必要寫了。」獨特的視角、翔實的資料、生動的故事,成就了他嚮往的「極致」科普。

廣博的知識面來自豐盛的好奇心,以及日復一日的不斷積累。大量查閱資料以及不斷與各個領域內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才能寫出如此跨領域的優秀科普文章。眠眠告訴記者,這個過程猶如抽絲剝繭。

「雖然我是在寫一本科普作品,但是科普卻並不一定要像說明書那樣枯燥,又或是如論文那樣深奧,我完全可以將藏在歷史檔案中的故事剝繭抽絲般的提取出來。這樣一來,科普文章也可以如同驚悚小說一樣峰迴路轉、蕩氣迴腸。」

眠眠已經走過40多個國家,始終以「知行合一」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人,而最開始寫作科普文章的理由,也是希望通過簡短的文章、深入淺出的故事,讓更多人對科學技術產生最基本的了解。

「我寫過原子鐘、量子計算機這種當時很前沿的話題;也寫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甚至比如照相機里的科學,其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講;也有一些是結合熱點的,比如關於地震。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喚起大家的好奇心,希望大家不再覺得科學是一個很有門檻的東西,而一直局限在比如明星八卦、娛樂新聞這樣的領域裡。」

如他所言,強烈的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驅動力,而好奇心也是人類最為珍貴的財富之一。「隨著我們的成長,無論眼中這個現實世界變得多麼平淡無奇,都不再神秘莫測,且讓我們保持這份彌足珍貴的好奇心,別讓它漸漸消散在雞毛蒜皮的瑣碎生活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周末 的精彩文章:

《聽化石的故事》:你從這本書中能讀懂化石的魅力

TAG:科學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