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了凡四訓:為什麼有人為惡卻家門隆盛,有人行善卻子孫不興??真正的善惡如何衡量?

了凡四訓:為什麼有人為惡卻家門隆盛,有人行善卻子孫不興??真正的善惡如何衡量?


命由心造


福自我求




 









正的善必須利益他人,而且內心深處不能附加條件,不能求取回報,只有這樣的善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因


《了凡四訓》認為改變命運要改過行善,認為行善和命運之間有因果聯繫,但是很多人並不接受這個理論,因為現實生活中是很多人作惡享福,為善受罪,並沒有直接感受到行善和命運之間必然的聯繫。所以元代幾個讀書人就向高僧中峰和尚發出了這個疑問 :為什麼有人行善卻子孫不興?有人為惡卻家門隆盛?佛家的因果理論是不是沒了根據?

中峰和尚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問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幾個讀書人認為罵人、打人、貪財為惡,敬人、禮人、清廉是善,中峰和尚認為未必如此,他給出了一個衡量善惡的標準 :利人為善,利己為惡。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敬人、禮人都是惡 ;凡是為了別人的利益,即使打人、罵人也是善。利益別人、出於公心、發自內心、自覺行善、不求回報,是真善 ;利益自己、做表面文章、雜有私心、求取回報,是偽善。


實際上中峰和尚在說一個道理,真正的善必須利益他人,而且內心深處不能附加條件,不能求取回報,只有這樣的善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因,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會善因善果。


這樣的善,對行善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擴大心量。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時時處處僅為自己利益考慮的人,行善是很難的。因為心量太小,凡事僅僅圍繞自己的利益去轉,即使彬彬有禮,即使處處周到,即使小心謹慎,所有的起心動念僅僅局限於自我保護,自我防範,沒有服務眾生、服務社會的大心量,即使做了善事,效果也是有限的。


行善的人要有大境界。所謂境界,就是要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利益大眾的事業,而不是時時處處計算自己的點滴得失、名聲和利益,於我有益則喜,於我無益則怨則嗔。說到底,命運的好壞,人生的禍福,最終來自於人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就是一念的發心。換言之,因果規律沒有錯,錯在凡夫知見,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善惡。


我們看當年的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道,為了利益天下眾生,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奔波於列國之間。夫子一生並沒有享受很多的榮華富貴,卻受到萬世的景仰,福佑了世代子孫。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孔子的心量大,境界高,他的心中是蒼生,是世代百姓。

縱觀歷史,凡是一生為人民為百姓的,都會流芳百世。反之,那些貪官污吏,縱使才能過人,但因為自私自利,還是會遺臭萬年。佛家說的三世因果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真正發大心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下蒼生的人,福報怎麼會僅僅局限於一世一代呢?僅僅以現世的命運看待因果規律肯定是目光短淺的,所以中峰和尚說這些人是「凡情未滌,正眼未開」。


再延伸下去,俗語說 :「天道忌巧。」「巧」,就是機巧之心。所謂機巧,本質上就是利己之心,為了利己才會用種種機巧。但巧是為天道所忌的,換言之,天道是厚德的,是利他的。生活中我們會隨處看到機巧聰明之人,處處心機,處處算計,小心小量,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沒有使命感,這樣的人發心會有多大?行善又會利益多少人?種那點善因又能結多少善果?


有人會說,了凡先生行善是為了求取功名和生子,不是利己的嗎?我們不可忽視一個前提,雲谷禪師讓了凡先生行善之前是讓他徹底懺悔過錯,懺悔是非常誠摯的,心念已經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雖然仍有過錯,雖然附帶了自己的願望,但與純粹的自私自利是截然不一樣的。而且,他的懺悔改過已經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每日還不停地持准提咒。到生了兒子天啟之後,他就無所求了,沒有求長壽,壽命卻自然延長了。所以,行善是否有利益,還是取決於人的心念。真善假善最終還是取決於一念心,改過的落腳點也是一念心。
























↓請選擇你的生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了凡四訓 的精彩文章:

8歲雙胞胎姐妹溺亡!別再讓手機「殺」死孩子!
有一種生活叫向死而生(此文值得一讀再讀)

TAG:了凡四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