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藝術 | 超越夢想的數碼藝術

藝術 | 超越夢想的數碼藝術





DIGITAL ART BEYOND DREAMS


 





人們總是擔心冰冷的高科技會將情感與美好從我們身邊奪走。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藝術家們總是能從科技中獲得靈感。這些引領著藝術革命的藝術家們將我們帶入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魅力世界。





《無題(Untitled)》,Peter Kogler藉助印在塑膠材料上的數碼塗層來展示一些具有催眠作用的圖案。




軟體、演算法、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社交網路……在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時代中,人們使用「極客」這個專業術語來理解被某些人稱之為「多媒體藝術」的事物。

藝術家們也在藉助高科技的力量讓自己的作品風格煥然一新。

如果你仍然無法想像這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呈現,那麼我們可以一起從正在蓬皮杜藝術中心展出的 「編碼世界(Coder le monde)」展覽出發探索這個世界。展覽解讀了藝術家們與新科技之間的碰撞,特別是使用與創造信息程序、著名演算法來進行藝術創作。日本藝術家Ryoji Ikeda第一次設計了兩件組合展品取名為「生生不息(Continuum)」。Ryoji Ikeda使用計算機二進位語言、數據,以及是從電話與電腦中通過信息技術採集而來的材料創造了一個可視的世界,並且將這些數據材料翻譯成了有聲語言。

在這個一直處於運動的世界中,人工智慧如奇蹟般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能力,而這些進步可以被藝術家所利用,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





Ryoji Ikeda為「生生不息(Continuum)」展覽所設計,聲影數據一起構成了這件讓人感到昏眩的作品。




要證明這一點並不難。數碼藝術已經開始擺脫自己的神秘身份,吸引著當代藝術的狂熱愛好者們。前不久剛剛在大皇宮落幕的「藝術家與機器人(Artistes & Robots)」的展覽,便是對數碼藝術的致敬。這一展覽的側重點在於探索人工智慧對於自身所引發的眾多問題的影響,尤其是所屬權的問題。

人工智慧也重新提到了一些數碼藝術界的先驅,比如Miguel Chevalier,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便率先開發當時可行的技術來改變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20世紀盡一切可能地壓擠著繪畫藝術的界限,人們需要找到新的領域」。Miguel Chevalier說道。




Claire Bardainne與Adrien Mondot共同設計的作品《Hakana?》呈現出了一場舞蹈表演,一位女舞者在真實運動的圖片組成的正方體中展示著一系列動作。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了最新一屆的巴塞爾藝術展上,並重新風靡世界。不久前他的作品「數碼聖象(Digital Ic?ne)」亮相凡爾登盛大藝術節,而另一件名為「音樂(Al Musiqua)」的作品也正在巴黎交響樂劇院上演。在他的作品中,由數據構成的阿拉伯式花紋在東方音樂旋律的伴奏下彷彿一段啟蒙之旅。說到數碼技術對植物世界的展現,就不得不提到Ga?té Lyrique劇院中的 「未來艦

長與超級自然(Capitaine futur et supernature)」展覽。這個展覽的參展作品有電子網路藤本樹林、數碼玫瑰花園、睡蓮2.0等。




 Miguel Chevalier通過 「數碼深淵(Digital Abysses)」展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發聲。





不自覺的物質化




Man Ray將照片轉變成了藝術,Nam Jun Paik用同樣的方式處理了視頻。

當一種技術為藝術家們所使用的時候,這種技術就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

「數碼藝術可以將如同夢幻般的不自覺的事物物質化」,《藝術雜誌》的主編、「美好數碼生活!(La belle vie numérique!)」展覽的策展人Fabrice Bousteau說道。他現在正在EDF基金會為我們呈現著一個名為「數據(Data)」的展覽。我們可以在那裡欣賞到Matteo Nasini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出來的陶瓷作品。




這幅名為《Tempo II》的作品是Marie-Julie Bourgeois呈現在「美好的數碼生活(La belle vie numérique)」展覽上的作品。這幅作品由通過攝像頭對著全世界的天空真實拍下的照片組成。




當現實不斷在虛擬中被稀釋,人們該如何製造出切實的事物呢?3D列印技術更為本質的用處就是備份保存藝術作品

,今年1月,文物工作者們就是這樣將雲岡石窟的雕像保護了起來。2016年,美國的商業巨頭微軟公司利用掃描儀與深度學習軟體(這種人工智慧可以解讀分析大量的油畫作品)製作出了「未來的倫勃朗(Rembrandt du futur)」。這一自娛自樂式的虛擬創造藉助3D列印技術將不規則的筆觸複製了出來。這個對大師人物肖像畫作的完美合成也是一種獲得數據的平均值的過程,例如使用的色彩、模特的衣著、目光的方向等。





數碼的普及



不久前里昂市為網友開放建築物與博物館珍寶虛擬漫遊項目,讓數碼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變得觸手可及。在這一項目背後,是Google的Arts&Culture板塊與5個機構聯袂合作的全新編輯出版服務。眾所周知,數以億計的網友會選擇Google作為自己的搜索引擎,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種計劃的覆蓋廣度。除了里昂的珍寶虛擬漫遊計劃,Google的藝術計劃也正在不斷用高清晰度的照片擴充自己的資料庫,這些照片在全球100多所博物館拍攝完成,包括了法國的盧浮宮與美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讓人們坐在自己家中的沙發上便可以欣賞到上萬幅繪畫作品、雕塑作品與設計作品。





Catherine Ikam與Loris Fléri共同設計的作品《點成雲狀臉龐(Visage en nuages de points)》,這段影像作品中出現了一張數碼技術生成的臉龐。




除了這個由網路引擎巨頭Google免費提供的檔案之外,博物館們也希望可以不斷迎接新的參觀者,這些參觀者更願意購買門票「親身」體驗真實場景,嘗試新工具以便得到一個真實感倍增的參觀之旅。

最為雅緻精巧的一次體驗之旅可以讓參觀者們再次領略建成於黃金時代,即公元14世紀的Avignon主教堂,參觀者們可以摒棄老舊的解說器,使用主教堂提供的平板設備。

更不用提那些現如今已經接受了數碼技術的組織機構,Sotheby』s、Christie』s與Artnet這樣的世界最為知名的畫廊已經開始在網路上銷售藝術作品,另一些知名藝術家以及一些自稱為藝術家的人在Instagram上公開發表自己的作品,網友們可以自行組合出自己喜歡的作品精選集。Amazon在2013年創立的數碼畫廊Fin Art Amazon如今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數碼畫廊。





浸入式體驗




對於那些不喜歡虛擬事物的人來說,數碼技術可以提供的是浸入式的體驗,而非以令人信服為最終目的。

在Baux-de-Provence巨大的石灰石採石場中,參觀者們的身影被縮小成了一個個灰白的剪影,這些小小的剪影伴隨著Glenn Miller與Keith Jarret的音樂,欣賞著被映射在巨大岩壁上的Picasso與Goya的巨幅繪畫作品。受到這一最早出現在2012年的沉浸式觀展理念的啟發,巴黎的光影工作室(Atelier des Lumières)舉辦了Klimt作品展。「在同一地點我們也舉辦過土耳其團隊Ouchhh的作品展,」經營著這兩處展覽場地的文化空間公司(Culturespace)的創辦者Bruno Monnier補充道,「這些設備可以提供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這有助於我們發現年輕的天才,重新欣賞現如今已經很難將他們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們的作品。」





在TeamLab「超越界限(Au-delà des limites)」展覽中,一位觀眾被互動圖畫360°地包圍了起來,這些圖畫在靠近觀眾的時候會發生變化。




最近幾年,浸入式體驗已經成為了各大博物館的必備項目。泰特現代美術館最近舉辦了Modigliani的作品展,美術館將畫家的工作室通過虛擬還原的手段重現了出來。巴黎La Villette文化公園第一次在法國展出了日本團隊TeamLab的作品,展覽名為「超越界限(Au-delà des limites)」。這5位藝術家剛剛在東京的森大廈成立了數碼藝術館,在那裡人們可以發現他們作品美妙的藝術感。「我們希望設立一個沒有界限的世界」,創立於2001年的TeamLab的創始人豬子壽之強調:「在我們的世界中,一切因素都處於一個不停的運動之中。參觀者們進入展廳後就會沉浸其中,直至迷失自我,他們成為展品的一部分,使展品發生改變。」這位藝術家認為,「數碼技術鼓勵集體創作,將世界格式化,提升人類的能力。」

如此看來,數碼藝術革命的作用與現實性,依舊是一個值得我們長久思考的命題












撰文 | Louise Prothery


編輯 | 劉怡帆







劃分早秋地域之美


彩妝定製時代來了,準備下單吧!


看看ins這幾位插畫師是如何玩轉時尚插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adameFigaro 的精彩文章:

趨勢 | 動起來,以時尚之名
嘗鮮 | 要給眼神加點戲,Dior彩妝總監來教你

TAG:madameFigaro |